中国古代,管理人民户籍的机构和人员分别叫什么?

如题,越详细越好。

周公始置司徒官位,其职掌为治理民事,掌握户口,官司籍田、征发徒役和收敛财赋,秦始皇及汉高祖有设置治粟内史。

曹魏时专设户部,两晋南北朝时为度支部,后周、隋朝称为民部,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将民部改为户部。

户部是唐代三省六部之一,长官称作户部尚书,其副手为户部侍郎,在宋元明各代沿置户部这一官僚机构,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改为度支部。

扩展资料:

户部尚书被人尊称为地官。户部下设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银库、缎疋库、颜料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从职能上来看,户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及央行的结合体。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其职位相等于现在的主管财政、税收、民政、金融、公安等部门的国务院副总理。

户部尚书应该说相当于现在的民政/财政部长,户部的副职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民政部副部长,权力不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户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7
管理户籍的再古代叫 《户部》

叫户部尚书 、户部侍郎、
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高宗即位,改民部曰户部。龙朔三年,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光宅元年,改户部曰地官。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有户部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三十四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度支令史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金部主事三人,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仓部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中国古代官署名。三国时设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唐代改称户部,遂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中国户籍管理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统治者按照人口征收赋税和摊派劳役,所以对户口的登记和管理十分重视。自周代以迄汉魏,皆是如此。汉魏以后,虽然不实行按人头征赋,但是当时征兵仍需户口,所以仍然十分注重户籍管理。唐代以前,中国户籍管理工作十分严格,不但统计登记各地人口数字,而且男女人口数,甚至人中患有各种微小毛病的人,也都注明在籍。至于人口出生死亡率等数字,也十分具体。
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就记载有“司民”的官职,专门负责登记掌管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就是说,当时民间出生子女,无论男女,都必须马上报官登记。并且既要分别男女进行登记,更要分别他是城市人口(国中)或者郊区人口(都鄙)或者农村人口(郊野)。人口出生死亡,每年都要进行登记。“三年大比”之时,由“司民”把“万民”的人口数及分类情况,一并上报司寇,再由司寇上报国王。
为什么要对“万民”进行认真的登记管理呢?那是为了征集人员,派服劳役的需要。《周礼》“地官司寇第二”记载管理五县的“遂人”的职责是:“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幼、废疾及其施舍者,以颁职作事,以令贡赋,以令师田,以起政役”,可见,无论职事、贡赋,师田、政役都是按照人口登记情况进行安排的。具体的情况,在“地官司寇第二”“乡大夫之职”中记述说:“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城市人口身高七尺以上年龄60岁以下,农村人口身高六尺以上年龄65岁以下,都要征役。“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这六种人可以免服劳役,但每年都要按时登记上报。可见当时“万民”官家皆有户口册记进行管理,任何人也休想逃避劳役。根据《礼记》记载,周代的户口,除了家主姓名登记在册外,家中所有长幼亲属,都要一并登记。
汉代以来的户口登记,直至唐代,都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严厉到了扰民的程度。《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按户比民。”所谓“按户比民”,就是按照户口簿册上登记的每户人口的情状,一一当面进行核对。《后汉书》“江革传”记载,江革母亲已经老迈,到县里进行户口案比时,江革担心母亲年老体弱禁不起路上颠簸动摇,就不用牛马拉车,自己亲自在车辕中挽车,送母到县进行户口案比。这个例子可知,当时户口案比严厉的程度。妇女既不能供给劳役,况且又是一位老而无用的老妇,还须如此年年亲到县衙进行当面校阅相貌,以此为凭据,年年重新登记。老妇人如此,年轻妇女可知;女人如此,男人的户口管理更加可知了。
从汉代直到唐代,户口管理的慎审严厉,都是如此。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人人相貌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异之处,即使小有改变,由于年年进行当面校阅,登记详细,一旦其人犯罪潜逃,或者有事冒名顶替,都比较容易察觉缉获。这种“案比”的户籍登记形式,清末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唐代古墓中出土发现。是唐代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交河(今吐鲁番)、柳城(今朝阳)二县户口册。表册首填户主姓名,次填亲属。亲属之中,无论男女,有残疾必作记载,有痣癍必作记载。如记“右足跛”、“左目眇”,“耳下有瘤”、“面部某处有黑子”,以及“面白”、“面赤”、“面黑”等。这本户口册的纸页已经被拆散,糊在古墓内墙上,大约五尺高、一尺六七宽、一分厚,上面绘着一幅女鬼立在松下的画图,由于新疆空气干燥,古墓中贴在壁上的户口册页虽经千年而不朽。户口册上的县官大印,和清朝的大小相等,仍清晰可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周朝始置“司徒”官位,其职掌为治理民事,掌握户口,官司籍田、征发徒役和收敛财赋。春秋时沿置。秦代及汉初有“治粟内史”,其职掌与周朝时“司徒”类似。三国时专设户部,魏晋南北朝时为度支部,后周、隋朝称为民部,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民”字,将民部改为户部。户部是中央官僚机构六部之一,长官为“尚书”,其副手为“侍郎”。实权很大,掌土地、户口、农垦、钞币、租税、漕运、救荒、官俸、兵饷等。此后各代沿置,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改为度支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8-07
唐以前基本归大理寺管,叫太常卿:唐以后归户部管,叫户部尚书
第4个回答  2009-08-07
户部,户部尚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