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间的户部尚书是谁?

如题所述

是王好问,王好问,字裕卿,别号西塘,乐亭双庙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先后任大理少卿、太仆、通政使、工部侍郎,刑、户两部侍郎,旋又升任南京右都御史、户部尚书,为正二品官员。据史书记载,王好问虽官居显位,但衣食简朴、生性耿直。其为官清正、敢作敢当,曾为了削弱臭名昭著的“宦官集团”的权势而多次上书皇上,并劝进皇上进行政治改革数件。在南京任职期间,适逢江南饥荒,王好问积极奏请皇上开仓放粮,并为了挽救饥民性命,不待旨令到达即发放赈粮,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戴。除了政声颇好外,王好问还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史书载其“一生好学,平居手不释卷”,著作甚多,其中行世名著有《春煦轩集》三十六卷,曾由北京出版社作为古籍善本出版;其多篇词作收入《全明词》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0
王杲:爱民忧国忠臣心 冤死荒漠空余恨
  王杲,明正德九平进士,授山西临汾知县。他处事慎密,知人善任,仅两年,便旗开得胜,政绩跃“山西第一”。不久,擢江西道监察御史,巡视陕西茶马,正逢灾荒严重,皇帝下诏派两个宦官分别镇守兰、靖二地,王杲上疏说:“贫瘠次要边关,这灾荒年月,不宜额外设官,请别再增官派军连累百姓了吧!”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后历任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河南大饥,他前往赈灾。经实地考察划算,发现原定5万两银款的粮食,远不能救灾民于水火。后请发15万两银款的粮食,及时放到灾民手中,得以活下来的灾民,不可胜计。事竣,升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嘉靖二十一年,王杲升户部尚书。他深知此职事关国计民生,于是昼夜筹划。相继改变了银钱折粮的方式,调整了食盐管理办法,没收一大批官吏贪污、受贿的赃物赃款,加倍收缴了一些富商大户多年欠缴的税金,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国家收入。
  嘉靖二十六年,加封太子少保。在一次审查两淮地区送交国库的盐金时,发现被主管员外余维善私匿一千,便立即据实上奏。不料,余维善反咬一口,勾结户部主事胡经、礼部给事中马锡编造谎言,对王杲大加诬陷。此时恰值皇帝因王杲延误了收求龙涎香的期限而不悦,便不问青红皂白,将一生爱国忧民,忠心耿耿的他革职查办,贬往广东雷州偏远荒漠之地,不久便含冤抑郁而死。
第2个回答  2013-10-30
(1522-1566)期间 王杲,字景初。。李士翱(1488—1562)字如翰,号长白。户部尚书。马坤(?-1570),字顺卿,号南渚。户部尚书。方钝(1488-1577)字仲敏官至户部尚书。傅颐户部尚书王好问,字裕卿。户部尚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2-27
梁材

(?-1540)字大用,号俭庵,南京金吾右卫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 梁材
[1],授德清知县。正德初,迁刑部主事,改御史。出为嘉兴知府,调杭州,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嘉靖初,起补云南,历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时天下布政使以廉名著者,惟梁材与姚镆二人而已。嘉靖六年(1527),拜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嘉靖七年十二月迁户部尚书,力祛宿弊,屡忤权幸,遂于嘉靖十七年三月致仕。次年五月,复起原官,加太子少保。梁材三掌国计,砥节守公,犹如一日。世宗斋醮所用之龙涎香,物稀价贵,梁材迟迟未能购进,帝大不悦。时诸宫殿土木繁兴,役使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余人,翊国公郭勋犹以为不足,拟议再行雇募,梁材力言不可。郭勋遂劾其“变乱成法,侵牟职掌”。帝信之,谓梁材“沽名误事,似忠实诈”,于嘉靖十九年六月七日令其削职闲住。同年十月初四日卒。隆庆初复官,赠太子太保,谥端肃。
第4个回答  2011-12-27
梁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