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会出现闰正月的情况吗?

如果会出现,那春节是只过第一个咧还是两个都过?

会出现润正月的情况,只不过将要等很久,下一个润正月据专业人士计算,要到2262年才会出现润正月。

闰月的出现与节气有关,古时的阴历计算与当今的阳历计算是不一样,阴历年的天数会比阳历年的天数少10来天,这样就很容易将节气搞乱,于是古人才发明了闰月这种东西来维持节气的稳定。

至于先过哪个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都是过第一个吧,像以前的润月如果遇上了节日,都会是过第一个的。

扩展资料: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 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

例如第六个分数式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

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

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闰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16
农历可以闰正月,也可以闰十二月。

赤壁之战那年(建安十三年)就闰十二月(1),刘备攻汉中那年(建安二十二年)就闰正月(2)。

先讲为何要闰月,国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农历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每年相差十一天,所以每年各月各日的对应都不一样,但是就是有专家学者能考证相对应的纪念日,其实根本就没有意义,就一个二月只过二十八天,跟一个每月都不过三十一天,两者永远不能相等。所以农历只好让步,就是多增一个月,也就是闰月,但是问题又来了,闰月那年为三百八十三天,与国历又差十八天。

所以:

国历 农历 相差

平时 365 354 -11

闰月 365 384 +18

后来采用十九年七闰,使天数相似(19年国历约计3935天(365*19),19年农历(354*19+29*7)约计6934天,终于才解决这个问题。

但国历又有闰年(每四年一闰,多一天,每四百年少一闰)变化,所以还不仅限于此。

注:

(1)《后汉书朔闰表》:「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闰十二月壬子朔」。

(2)《绵阳通鉴》:「建安二十二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闰正月,乙丑朔。」

另有古代文献:

【八声甘州】(正月二日作 是岁闰正月十四才立春)
书名:《全宋词》 作者:叶梦得

又新正过了,问东风、消息几时来。笑春工多思,留连底事,犹未轻回。应
为瑶刀裁剪,容易惜花开。试向湖边望,几处寒梅。 好是绿莎新径,剩安排
芳意,特地重栽。便从今追赏,莫遣暂停杯。有千株、深红浅白,倩缓歌、急管
与相催。凭看取,暖烟细霭,先到高台。

闰正月十一日吕殿丞寄新茶
年代:【宋】 作者:【曾巩】

偏得朝阳借力催,千金一胯过溪来。
曾坑贡后春犹早,海上先尝第一杯。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5
要回答你的问题,先得弄清楚年、月、日是怎么来的。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时间的第一个自然单位“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带来了第二个计时单位“年”,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为我们建立了第三个时间单位“月”。
我们知道,一个太阳回归年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朔望月)等于29.5306平太阳日。显然,年和月的长度并不正好是日的整数倍,这就给日常生活中的计时问题带来了一些麻烦。如何利用年、月、日这三个单位来计算时间的方法称为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数,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数如何确定,以及置闰的规律等内容。
在历法中,年和月的长度是日长的整数倍,它们不再是时间的自然单位,分别称为历年和历月。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阳历的每一历年都接近于回归年。在一长时间内,历年的平均长度应尽可能与回归年相等。在这一前提下,每年划分为12个历月,它们没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因此,在阳历中,便采用与回归年最相近的整日数来计算年的长度,一年365日。
很明显,如果阳历的历年长度每年都为365日,那么由于每一历年比回归年长度短0.2422日,长此以往,差数不断积累,季节就会不断向后推迟。为了克服这一点,阳历规定设置闰年,闰年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称为平年。置闰的规则可用三句话来表示:非世纪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其余的年份为平年。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依据月亮运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种历法。制订阴历的原则是使每一历月都接近于朔望月,历月平均长度应等于朔望月。然后,使历年的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阴历的历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间,以使历月平均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当然,这样做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由于阴历的历年不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因而已很少为人所用。
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历月长度等于朔望月;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农历规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
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如果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
农历的置闰规则,与节气有关。24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简称为节和气。古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古代历法采用的称为恒气,即按时间把一年等分为24份,每一节气平均得15天有余,所以又称平气。现代农历采用的称为定气,即按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一周360°,两节气之间相隔15°。由于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采用定气时可以保证春、秋两分必然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由于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约为30.5日,而阴历历月平均约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节气所在的日期必然会较上一个月推迟1—2天。如此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一个月被规定为"闰月",作为该月所在农历历年多余的第13个月。既然节气严格按回归年长度周而复始地出现,根据上述规定来设置闰月必然能保证农历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闰法就是这样来置闰的。
由于定气方法的采用,冬季一节一气的平均长度约为29.74天,比朔望月长不了多少,节气逐月向后推迟得很慢,所以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附近地球运动得慢,交节气也慢,一气可达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如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一次也没有,而闰五月最多,达16次。
无怪乎我们碰不到闰正月,也过不到“闰春节”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8-16
好像是不会出现 腊月跟正月都没得闰吧 我腊月生的 就从来没有过一年过两个生日
第4个回答  2006-08-17
没有的
2月到10月都有闰月,其它的都没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