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历史改错题 在线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处错误,找出并改正。

  【参考答案】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③“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行省制度加强”

  想起了高三历史总复习……
  ----
  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5分)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什么?(5分)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在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分)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1分)

  (2)不正确。(1分)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2分)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1分)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1分)

  (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1分)本质不同。(1分)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1分)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1分)

  2、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课题而写的一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三处是不符合史实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6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参考答案】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2分)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2分)

  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行省制度加强” (2分)

  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说明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认识。(4分)

  (2)结合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说明上述四朝代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3)这些措施体现统治者要着力解决什么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为加强什么制度?(2分)

  (4)明清这一制度强化,而同一时期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制度,请说明东西方不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4分)

  【参考答案】(1)认识: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乾隆)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4分)

  (2)汉朝:形成中朝和外朝,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监督和牵制;明朝: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军机处(4分)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制度(2分)

  (4)(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得不偿失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或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期(4分)

  4、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1)在加强中央集权集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3)秦朝、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4)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上朝礼仪变化,反映怎样历史发展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

  (2)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武帝设置“中朝”,丞相成为执行机构;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明朝废掉了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趋势:皇权逐渐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最高统治者权力日益膨胀;而相权从辅佐到被排斥,再到日益削弱。反映了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朝中大臣地位下降,皇权加强。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1)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率领百官筹划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3分)

  (2)明太祖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2分)

  (3)没有。(1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法定地位和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3分)

  (4)君主权力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逐步削弱最终被废。(2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62895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3
严格的说来,本题有四处错误,列举于下:

(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的。————-----也错,但是不是主要错误)
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汉景帝时,采取晁错的“削藩”建议,没有收到效果。
—————见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P67。

(2)、“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西汉时,设“州”,如“荆州”、“益州”等;
“ 道”,要到唐朝才设,唐朝设“道”,或称“路”,作为管理全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见大学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史》

(3)、“北宋……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错误,—-——分相权于三司,是明朝的事情。
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把权力收归中央;(而不是分散权力)
—————现行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材

而,分相权于三司,又是明朝朱元璋的事情,朱元璋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建国(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在地方,废行省,分权于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别掌管民政、财政、刑狱和军事)。
—————见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P78

(4)、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的;
—————现行人教版高三历史教材

而元朝是设置“行省”来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见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P57

如果,只改三处,可去掉“(3)北宋”部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2个回答  2009-09-13
不是太确定,你参考一下吧
第一汉初应该是郡县封国并存的。
第二北宋是设三司,分散相权
第三元朝是设行省吧
第3个回答  2009-09-13
貌似是这样
1、“以道作为监察区”这个不对,可我忘了正确的是什么了,应该是设刺史吧
2、“地方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地方的军、财权收归中央
3、“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理藩院是管理民族宗教事物的
应该是这样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