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官渡,赤壁之战与史实差异

请讲的尽可能详细生动点,谢谢 !

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其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2)关于借东风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
  此事不见于史传。源出于元《三国志平话·赤壁鏖兵》篇,内称赤壁决战前夕,周瑜会集诸文武策划破曹之计,命他们各写己意于掌心,众人皆书"火"字,唯诸葛亮写"风"字,谓火攻曹军,须靠东南风助威,因此愿借助此风。尔后就在江岸筑坛,仗剑作法,果得东南大风,火借风势使曹军因火攻而大乱。元杂剧《七星坛诸葛祭风》即此说。按,赤壁之战有"借东风"。但当时曹操大军在赤壁西北乌林地带,两军夹长江南北对峙,东风最烈也难助火势。要有南风,而且最好是要有东南风。陈 寅恪据《三国志·周瑜传》所引《江表传》有"时东南风急"五字说,"昔人赋咏中社涉及方位地望者,以文字声律字句之关系,往往省略一字。因此如杜牧七绝诗,就被省‘东南风’为‘东风’。其实,‘东’字可省,而‘南’字不可略。今俚俗‘借东风’之语已成口头禅,殊不知若只借东风,则何能烧走曹军"(《柳如是别传》)。由此,"借东南风","东"风可省,而"南"风不可去。又,借东风,其实是久在长江中下游活动的周瑜等人,熟悉本地隆冬之际自有东南风生之故,与诸葛亮无关。
  (3)关于孙刘联军的兵力(《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赤壁前线,东吴列兵三万,此说见《三国志·周瑜传》,"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所引《江表传》也称,孙权说,"五万人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后孙权率军十万屯柴桑,为围合肥张本。刘备有关羽水军一万,还有少量步骑。据《刘表传》,刘备在鄂县樊口,会见周瑜军,"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是刘备仅以二千人随周瑜作战。《鲁肃传》引《吴书》称,在益阳单刀会上,关羽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可见刘备等也参加乌林战役。尔后,刘备也一度参加围攻江陵。《吴录》称:"备谓瑜云:‘(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是参加赤壁战役主力为东吴军,刘备仅几千人。
  (4)关于蒋干(《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蒋干,在《三国演义》里,是曹操帐下幕宾。人物不大,在赤壁之战中却举足轻重。战前两次自告奋勇过江去游说周瑜和打探虚实,两次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说降周瑜,周瑜设计,故意让蒋干发现伪造的蔡瑁、张允私通东吴的书信,使蒋干将书盗回向曹操报功,曹操气急之下,中了周瑜的离间之计,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第二次蒋干又主动要求过江去探听甘宁、黄盖欲降之真假,周瑜再次设计,使蒋干与庞统"不期而遇",蒋干将庞统邀至曹营,使曹操接受了庞统献上的致命的连环计。所以,曹操才赤壁大败,蒋干实脱不了干系。三国时确有蒋干其人,也确有蒋干见周瑜之事;然历史上的蒋干其人其事,却与《三国演义》中的蒋干其人其事相去甚远。蒋干见周瑜事,载于《江表传》。《江表传》叙此事未记确切时间,查《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于建安十四年。就是说,蒋干见周瑜的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爆发之前,而是在赤壁战后的第二年。而且,蒋干去见周瑜只有一次,而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两次。江表传》说,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军,使曹操对周瑜十分佩服,说:"孤不羞走。"意即败在周瑜手下不觉耻辱。第二年,周瑜又战败曹仁,夺取江陵,使曹操对周瑜更加刮目相看,忌惮有加。于是,曹操以为周瑜年少,易于用言辞打动,乃密派人下扬州,请蒋干出马,去游说周瑜归降。蒋干,字子翼,九江人,仪表出众,尤以口才见称,江淮一带无能与之抗衡者。蒋干受命,即着布衣葛巾,假托私行去见周瑜。周瑜闻蒋干来访,已猜出其来意,出帐迎接,先发制人道:"子翼好辛苦啊!远涉江湖,是为曹氏做说客的吧?"蒋干见被周瑜说破,忙矢口否认:"我与足下同乡,久未见面,听说您业绩辉煌,故特来叙旧,并观军容。怎么疑我做说客呢?"周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于是,周瑜领蒋干遍视军营、仓库、军资器仗等,尔后设宴招待蒋干。席间,周瑜将孙权赐予的侍者、服饰、珍玩等物一一向蒋干展示,然后说道:"大丈夫为人处世,若遇知己之主,当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与共。假使苏秦、张仪更生,郦食其再世,我犹要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能够移我意乎?"蒋干只是微笑,终未为曹操发一言。蒋干回报曹操,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打动。曹操及中原士人,因此更高看周瑜。后曹操见说降周瑜无望,转而给孙权写信,贬低周瑜,这是后话。曹操出此下策,实属无奈。历史上的蒋干虽有负曹操之托,但未失名士之风。《三国演义》叙蒋干见周瑜事,将独步江淮之士说成曹操帐下幕宾,由受曹操之托改为自告奋勇,将时间由赤壁战后提至战前,把一次演义成两次,均无大碍;但诬蒋干盗书,且将其刻划为一被人捉弄的小丑形象,虽增加了文学效果,却使斯文扫地,实在是开蒋干的玩笑。
  (5)关于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此处《演义》称乘雾草船借箭故事不见于史传。按,借箭故事,始处于孙权。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攻濡须坞(安徽无为东)要塞。孙权自架大船,侦察曹军动止。"权乘大军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元<<三国志平话>>将此事移植于五年前的赤壁大战,说周瑜用帐幕遮住行船,曹军乱箭齐发,获得数百万只箭,与诸葛亮无关。但此中亦未涉及草人事。盖草人诱敌与借箭之事见于《五代史》之梁名将刘�,以及《唐书》张巡和《宋史》毕再遇,均以孤城守卫分别利用稻草人的,《演义》或由此凑合而构建为草船借箭?(摘自《三国演义》补正本)
  (6)赤壁
  位于长江中游古战场。因江边山体为红砂岩构成,崖壁呈赭红色,故名。位于湖北省蒲圻市西北40千米,长江南岸,隔江与洪湖市乌林矶相望。元代以前属蒲圻县,明代改属嘉鱼县,故明、清有赤壁位于嘉鱼县西南之说。赤壁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组成。主峰望江峰海拔73米。赤壁山临江而立,海拔54米,山势陡峭,伸入水面。长江北岸湖泊密布。江面宽阔约1 200米,水流平缓。沿江可东至夏口(今武汉),西达江陵。赤壁与乌林共锁长江航道,为水陆用兵之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重镇江陵后,顺长江水陆并进。孙权、刘备联军阻曹军于赤壁。曹军初战失利,被迫驻守乌林,与联军隔江对峙。孙权部将周瑜利用曹操轻敌自负,指挥失误,巧用火攻大败曹军,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史称"赤壁之战",赤壁由此闻名。赤壁古战场遗址,历来存有争议,一说在今武昌西南35里的赤矶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9
官渡之战基本与历史相符
赤壁之战大部分篇幅都是作者罗贯中编造的故事情节,比如蒋干盗书。蒋干确实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亮哥借风也是没影的事。草船借箭也是假的,根本没那回事儿。
第2个回答  2021-02-10

第21集《官渡之战(上)》#三国演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