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郭嘉军事能力最强?

诸葛亮好象不善于军事奇谋,会治军不会用军,这点可以从属国后期看出,司马懿好象没见他出过什么经典的计策.庞统这个人自傲,根据前期一点实战看出。周瑜,陆迅,陈宫等这些都是些2流谋士,再说贾诩,这个人真的很难说。。。。会做人,也善于谋略,当初曹操被张绣反杀就是他的计策。我感觉他这个人完全没有完全发挥自己才能,他的能力就是???
以上个人认为
三国时期好象就他军事能力最突出,有实战证明《战官渡.征捂丸.灭吕布》.这就不说了!敢于出险招,不能说是运气好,不是人人都能出的,况且郭嘉帮曹操没败过.有人可能会说曹操统一北方是必然,但是我也敢说没郭奉孝在的话,不会有这么快,不会有这么好的基础。
希望各位熟读三国给点意见,我说的对不对?

郭嘉 是曹操的第一谋士,这一点毋庸置疑!郭嘉的才能连曹操自己都那么肯定,我们后人自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啦!

至于陈宫我认为主要还是写的太少了,但以他很少的几次计谋来看也算一流偏中的水平了,应该和刘烨差不多一个级别吧。

至于贾诩,我一直很欣赏的,老谋深算。。。虽然比不上郭嘉、荀彧,但我始终认为在荀攸、程昱、刘烨..。这些之上

周瑜、司马懿、陆逊是帅才和谋士不是一码事。他们要统帅几十万军队,从治军、谋略、排兵、部署等等方面都要考虑和谋士可不一样。

但周瑜和司马懿确实很强大的,是可以安邦定国的大才能的人!~~

至于陆逊也是写的少,但如果江东没有陆逊,真不敢想,怕早被灭了。

对了,诸葛亮,如果以三国演义来说,“状诸葛以近妖”那是神一般的人物,岂是郭嘉能比的!~如果是三国志的话,正如楼主所说,善于治军不善用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4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我喜欢郭嘉基于两点:一,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本人认为他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某些方面比诸葛亮还强,可惜的是他死的早,两人不能进行比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国历史怕要重写。二,郭嘉的为人好。就是说他的人品好。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郭嘉自幼身怀大志,见识深远。在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他便长期闭门苦读,终于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20岁左右时,正是东汉末天下大乱开始之时,他仍隐匿名迹,尚未显露锋芒。但暗中,他平时不与俗人应酬往来,却很注意结交英雄豪杰,所以,当时一般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这个同乡和程昱这个曹操帐中的第二谋士。就是他们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开始的时候,郭嘉听说袁绍能够礼贤下士,再则袁氏当时声势位赫,盛名一时;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鸿图。然而,袁绍本人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绍的重用。当时,郭嘉的两位同乡辛评、郭图也在袁绍处效力。郭嘉对他们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啊!”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去另寻明主。事实证明了他的英明和决断,辛评、郭图最后都给袁氏做了陪葬。聪明的谋士要善于选择辅佐对象,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郭嘉曾说过:“夫智者审于量主。”而作为谋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地判定、袁绍不过是徒有虚名,难当国家兴亡之重任,其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因而就绝不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事业之“主”。

因此当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绍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个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戏志才刚去世不久。这个人物也是很可惜的,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但从曹操给荀彧的信中“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几无可与之谋大事之人。汝、颖一带向来多出奇士,请问谁可继任戏志才之职?”可以看出戏志才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的时候,两人是相见恨晚呀。史写:郭嘉和曹操在房间中长谈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门后喜不自胜地说:“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则高兴地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说在曹操平定整个北方的过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劳。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还要上书汉献帝追增封赏。表文说:“已故军祭酒招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经,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我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逾越险塞,扫荡马丸,震威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正当要彰显其勋之时,他却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勋,实在令人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其封邑,加上过去所封共1000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忠诚与才干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汉献帝阅过表文后,追任郭嘉为贞侯。不仅如此,曹操对郭嘉的儿子郭亦也是爱屋及乌,一直养在身边,多次封赏。可惜郭亦也学了老子,身体不好,虽然聪明,却也死的早。

郭嘉的计谋最让史学家和历代政治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绍的十败十胜论。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让后人为之感慨。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则历史一定会重写。当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诸葛亮。否则,若是郭嘉跟着曹操南征,诸葛亮和他之间就会有一场好戏。不过诸葛亮看人不怎么准,战争谋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几大谋士的,特别是郭嘉的随机应变能力,一定是擅长谨慎作风的诸葛亮的克星。天下将早几十年一统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15
猪啊2楼的傻,郭嘉就是让曹操给玩死的你不知道别他麽的出来瞎叫!当时曹操也知道西征是没必要的.还刻意西征,郭嘉当时病重,曹操是之问计,不问病.等郭嘉病的不轻了,不把他送回许都这种大城市来医疗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在孙权王心偶炽、刘备求贤若渴请来了两位“可安天下”的谋士的同时,曹操却以为随着主要对手的消灭,已不需要大谋士或者说战略军事家了,只要用人海战术和几个奴才、爪牙就可以完成余下的统一大业。他决定从高到低依次裁减智囊和功臣。先借黄祖之刀杀祢衡,之后又千方百计找理由屠孔融和许攸。他们纵然有一些缺点,但也都犯不着死罪。其中许攸是曹操的功臣、故友,许褚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是决不敢随意斩杀的。之后,曹操也没有追究许褚的任何责任。典型的权谋手段!

曹操清除卧榻之侧一方面是想在将来称帝之日抢得无与相争的全功,另一方面也是要优化现在的资源配置,不想花大价钱白养人。然而,他没有想到未来的天下已非“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但需要战略思维,还需要比祢衡、孔融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看重眼前既得利益的法家确实已经过时了。

曹操的险恶用心当然逃不过其他几位谋士的眼睛,谁还敢为他立功卖命呢?许攸死后,首先唇亡齿寒的就是郭嘉。

郭嘉的死亡比许攸更加神秘。在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之后,曹操原是不必劳师远征的,连曹洪都知道:“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我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我救应不及,为祸不浅矣。请回师勿进为上。”事实上所有辽西、辽东的首领都打定了一个主意:只要曹操不主动进犯就不支持二袁,都知道二袁已沦为丧家之犬,不值一保。然而,向来善于判断形势的郭嘉这回却出人意料劝说曹操不惜一切代价追杀,为什么?郭嘉很清楚在消灭袁绍之后,曹操下一个攻击目标就是刘备。但郭嘉心目中的这位贤明主公还刚刚投靠刘表,立足未稳,所以他决定以二袁牵制曹操。表面上他向曹操解释说:刘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必不会重用刘备。实际上郭嘉相信,只要给刘备足够的时间,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三兄弟的短传渗透,郭嘉在曹操许都放刘备之后就说:“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另外,郭嘉意识到许攸死后曹操也必不会久留自己这个首席顾问。所谓谋士,是既谋生也谋死,与其将来在曹、刘之间无所适从,与其将来被曹操窝囊整死,不如主动赴死。此时郭嘉便选择了死在北伐征途中。其用意在于:一、以漫长的作战时间给刘备留出积蓄力量、厉兵秣马的契机。二、以艰苦的作战环境消耗曹操与曹军的战斗力。三、以北伐的小胜利冲昏曹操的头脑,令其意得志满。四、以战死疆场的行动成全自己的忠义之名,同时让曹操不疑。如他说:“某感丞相大恩,虽死不能报万一。”

曹操在郭嘉死后曾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这并不是真话。不必说在放走刘备的事情上与郭嘉已有过嫌隙,就是当郭嘉病中说出不祥之言——“虽死不能报万一”时,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只顾问计,既不送回许都,也不请名医疗救,只留他在易州等死。最重要的是,这句话曹操哭在接到郭嘉的遗书之前,一时也确实有些无助,但当他看到遗计之后,尤其是二袁的脑袋被辽东人送来之后,曹操笑了!

华容道之后曹操又哭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实际上所有应当防范的问题,他身边的谋士都提醒了,曹操的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显然,曹操哭郭嘉是假,推卸责任是真,当时就让“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由于郭嘉不愿意伐刘,性情又较为耿直,所以即便北伐时不死,他的头颅也会成为曹操南下的祭物。原来郭嘉只不过就——早死了那么一点点。《三国演义》告诉人们,政治家是不会有眼泪的,他们的哭泣和顿足全都是权术的表演,刘备、诸葛亮亦然。赤壁之败也让人们看到,失去谋士之后的曹操的智识其实是多么浅陋,徒剩八十三万匹夫之勇而已,并不比他心目中另一位“英雄”刘备高明多少(刘备在东征时亦因刚愎自用被烧了个精光)。

郭嘉算得上是第一流的谋士,从他最后的遗计更是可以看出这一点。他没有让曹操继续冒生命危险进攻辽东公孙康。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深知曹操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只可控制,不可铲除(诸葛亮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留下一个强弩之末、惊魂不定的曹操,才是刚刚好。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众谋士费尽了脑筋,殊不知拖垮一个人要比弄死一个人难得多。

由此可见,郭嘉才是帮助孙、刘在赤壁击败曹操的急先锋,他以悲壮的凤凰涅盘换来了刘备和诸葛亮等后来者的新生。郭嘉之后又有几个人如法炮制,例如后来在曹操决定南征以报赤壁之仇时,荀攸就献计要他去捅西凉的马蜂窝,结果又借马超之力给刘备留下了取西川的间隙;马谡也是唆使孔明七擒孟获而失去了进攻曹魏和司马懿的最佳时机。当然,郭嘉、荀攸是心怀天下,马谡仅出于一己之私。

至此,或许我们都能明白了,杨修为什么明知惑乱军心是杀头之罪,还要不加掩饰去以身试法呢?我们知道,“鸡肋”只是寓意曹操的犹豫不决,但杨修却故意解释成退兵,其目的就是利用曹操素来嫉恨自己的情绪,反激他非理性进兵。此时曹操的实力明摆着不如刘备,进攻必然是自取其败。尽管杨修只用一条命换了曹操的两粒门牙(被魏延所射),但却让刘备提前得到了汉中。另外,杨修当初怠慢张松也是不想让曹操得到第二个许攸,轻易取得西川(张松后来转助了刘备)。还有,他多次以拙劣的方式支持曹植,也是为了反向影响曹操,使“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让无能的曹丕继位则曹家必早败。客观上,杨修死后还给司马懿等能人让出了继续反曹的官位。 累死我了..
第3个回答  2009-09-16
郭嘉在三国上至少有两个功绩,一个就是遗计隔岸观火,另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对孙策的暗杀,为什么他会知道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很有可能是刺客就是他派的,从而解决了南方的威胁。从计策上看,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识人,并凭借其去制定谋略,直接而又有效,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4个回答  2009-09-15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你说的很对,诸葛亮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但是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如果郭嘉晚点死的话,曹操可能会托孤与他,因为他是曹操最欣赏的谋士。当然,周瑜,陆逊,贾诩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