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心辅佐君主反被君主不信任或无视的例子

就你知道的,写作需要这个素材啊。有确切名字和大概结果就好,

“话是拦路虎”,说话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叫人听来感觉完全不一样。 史书记载了我国古代精英们大量社会实践的例子,其中不乏说话的精彩实例。本文取材自《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部分章节,对古人说话成败的例子加以研究,吸取、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精彩例子很多,本文仅选取有代表性、不同场合的一些例子。凡例:★★★★★代表说话成功的例子及成功的程度。★★★★★代表说话不成功的例子及失败的程度。1、触龙说赵太后 ★★★★★《资治通鉴》第五卷 周纪五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这件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太后不同意,很多人劝谏也不听,还说谁再说就吐谁一脸口水。这时候,触龙去进行劝谏。 秦国进攻赵国,夺取三座城市。因为赵王新即位,赵太后便执掌政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必须以赵公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于是齐国的救兵便不出发。赵国大臣一再劝说赵太后,太后却公然对左右随从说:“谁再提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事,我老婆子就要往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待他进来。触龙却慢吞吞走过来坐下,道歉说:“老臣我腿脚不好,很久没有来看望太后了,常常以此自我宽恕。又担心太后的身体有什么不适,所以还是希望能见到太后。”赵太后说:“老婆子我只能靠人推车来往了。”触龙又问:“饭量也减少了吧?”太后说:“只喝粥而已。”这时,太后脸上的不悦之色已稍稍宽解。触龙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岁最小,又不成器,而我因为年老,私下最怜爱他,想让他补个黑衣卫士的缺去护卫王宫,在此向您冒昧请求!”太后说:“可以。他年龄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年轻,可我想趁我这把老骨头还没入土为他做个安排。”太后说:“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妇人还厉害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妇人更厉害!”触龙却说:“我觉得,老太太您爱女儿燕后胜过爱儿子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远不如对长安君。”触龙又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考虑深远。老太太您送燕后出嫁时,抓住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到遥远的燕国去,心情十分哀伤。待到燕后离去,您不是不想她,可一逢祭祀就祝愿说:‘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点头说:“是的。”触龙又说:“从现在起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在位的?”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说,近的,灾祸殃及其身;远的,殃及其子孙。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才?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俸禄丰厚而无劳苦,却享有国家的许多宝器。如今老太太您提高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良田美宅,赐给他许多宝器,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太后恍然大悟说:“好吧,随你去安排他吧!”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随即发兵,秦国军队便退回。 赵国的威太后本来是个比较明智的人,不过由于母爱的天性,拒绝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很多人劝谏了,太后不听,还蛮横不讲理,女人有时候用胡搅蛮缠来维护尊严,这就是例子。 触龙见到了太后,先说自己的身体不好,再问太后的身体和饭量,通过家常话,降低了太后的抵触情绪,然后说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个工作”,从而让太后自己觉得奇怪问触龙:“大丈夫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这时候对话的气氛已经从剑拔弩张转变成了欢声笑语了。触龙到这时候,还不是直接说问题,而是从太后的女儿燕后说起,转而用事实说明了王族成员要是不为国为民付出努力做些事情,基本都没有好结果。直到这里,触龙才说出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不仅不是坏事,对于长安君自身还是好事,太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很爽快地答应了触龙的要求。 这种类似于“思想工作”的谈话,目的是叫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面对抵触情绪极大的说话对象,既不能例行公事干巴巴地说,也不能用强硬的态度去压,这些做法只能加大对方的抵触情绪与不满,不可能达到目的。触龙首先利用家常,降低了对方的抵触情绪,再用自身的例子,显示出对孩子的关心要着眼长远而不能只看眼前,暗中含着与太后比“远见”的意思,再从为长安君自身考虑的角度出发说明道理,从而使赵太后接受了建议。 这次“说服工作”的成功,为对方考虑是成功的核心。层层剥茧的“渐近”式谈话方式是成功的必要手段。暗中含有的“比远见”为谈话对象制造了一种潜在的压力,是成功的辅助。2、着眼点的学问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后被鲁国人诟病,于是来到魏国求将。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任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猜疑吴起。于是,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求得大将,大破齐国军队。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他说:“吴起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您的大将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吴起恐怕鲁国治他的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就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然而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人的嘴里,就有了不同“版本”的形象。 鲁国有人攻击他,就从他的人品入手,先用事实说吴起是个超级小人,然后对国君说有这么个人会对国家不利,于是国君就有所相信了。 而在魏国那里,李克则对吴起不好的人品一带而过,表示那不重要,着重说吴起的军事才能,结果魏文侯就用了吴起,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鲁、魏两国的人谈同一个吴起,是从不同的侧面去对国君说的,鲁国这边着重强调吴起人品不好,有战功会给国家惹麻烦。魏国这边说人品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出色可以为国立功。两种说法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也都是为国君打算,结果就迥异了。 任何人或者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只说一面而不提另外一面,不容易叫人信服,反而叫人觉得那样说很片面。但可以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且为听者考虑,这样往往就叫听者觉得比较客观,从而容易接受了。3、高屋建瓴 ★★★★《资治通鉴》 第二卷 周纪二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齐威王,名田因齐,公元前356年,父田齐桓公去世后即位,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最早的博弈论田忌赛马这个典故就是齐威王时候发生的。孙膑、田忌都在齐威王手下,公元前354年,田忌、孙膑“围魏救赵”打败了魏惠王的部队。 本例选取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55年。 齐威王、魏惠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也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 魏惠王听齐威王说齐国没有宝贝,于是炫耀自己的大珍珠,借此压低对手。而齐威王的回答高屋建瓴,从更高的高度上阐明了他的“宝贝观”,无论从道理上还是气势上,都胜魏惠王一筹。 在一些谈判、辩论、演讲之类对抗性的对话场合,最忌讳的就是被对方的气势所压倒,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在气势上战胜对手,讲话内容的高度,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谁的站位越高,谁的气势就越强。所以在这种场合下,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话不能站位低,给对手以机会,同时要尽量寻找对手的破绽,通过更高站位的语言来压制对方。 高站位不等于虚无缥缈,不能言之无物,要有事实依据,否则语言的力量就大打折扣,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4、轻描淡写 ★★《资治通鉴》 第六卷 秦纪一 赵师数困于秦,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廉颇见使者,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使者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将相和”、“负荆请罪”等脍炙人口的典故都与廉颇有关。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 赵国的军队多次遭秦军围困,赵王想重新任用廉颇,廉颇也渴望着再为赵国效力。赵王于是派使者前往大梁,观察廉颇是否还能被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以重金贿赂那位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廉颇会见使者时,有意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去攻城陷阵。使者回到赵国后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好。只是陪我坐着的时候,不一会就去拉了三次屎。”赵王由此认为廉颇已经老了,便不再召他回国。 这个使者比较会说话,他诋毁一个人不是全面的否定,不是把人说得一钱不值,而是先说他好的一面,然后带出来一个“小小的”不足,而这个不足正好是致命缺陷。 我们当然不要学赵国使者去诋毁别人。在生活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对一些事情表明态度的情况,如果需要否定,那么这种“轻描淡写”的方法值得尝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7
最典型的应该是岳飞吧。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2],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3-4]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另有《岳忠武王文集》传世。
第2个回答  2014-01-27
袁崇焕,为崇祯镇守辽东,为国家奉献一切,以自己的才能、方法去实现自己抱负,但是崇祯却没有理解他,他并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以清军入关的表象来评判袁崇焕,又听信了皇太极的谣言,最后以通敌、叛国罪将他押赴西市,凌迟处死。
这是袁崇焕在行刑台上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觉得好的话选我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27
比干、伍子胥、范增、岳飞、袁崇焕等都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