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母教子故事》有感

这是老师布置的一篇读后感,其中陶母教子的故事有:教子惜阴,截发筵宾,送子“三土”,封坛退鲊

从“陶母教子”说父母助廉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中的 “养不教,父之过”,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词句,意思就是长辈仅仅对晚辈进行抚养而不教育,就是长辈的失职与过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子女操行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陶母教子”的故事,就是家庭和家长参与廉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陶母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病逝,从此家道中落。由于孤苦无依,陶母只好携带幼小的陶侃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并很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块土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他正直为人,清白做官。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员,却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对我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如果说陶母是家庭助廉的一位好母亲,那么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便是一位家庭助廉的好父亲。陈毅曾写了一首诗《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夫人张茜看了深受感动,欣然命笔写下座右铭:“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为了工作,必须休息。”这两首唱和之作,既是陈毅和张茜的互勉,也被运用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教育子女做到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不滥用权利,不谋私利,不向党和人民伸手。

  像陶母和陈毅夫妇自觉教育子女的家庭虽然比比皆是,但是不注重对子女进行廉洁教育的父母也并不少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家长对财富的向往与贪欲,以及生活中贪图享受、爱占小便宜的行为都会对子女的养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不少贪官出身贫寒,从小有强烈的摆脱贫困、出人头地的愿望;父母期待他们的也往往是子女能出人头地、回报父母的养育和光宗耀祖,而没有对子女的廉洁进行教育。民间曾有一个传说,有位母亲中年得子,十分溺爱,儿子自小就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每当儿子拿了人的东西,母亲便面露喜色,甚至表扬儿子能干,致使儿子成江洋大盗,触犯刑律,被判死刑。儿子临刑前提出一个愿望,就是要再吮吸母亲的乳头,当母亲满足他这个最后的愿望时,他竟然狠心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并怒斥母亲为什么从小不教他走正道。我国台湾也有一句俗语“细汉偷拔葫,大汉偷牵牛”,就是说如果小孩子偷一点儿小东西,不被指责、批评,反而以为得到便宜,就会愈偷愈大,长大后再教育就来不及了,正如《后汉书》所说:“禁微者易,救未者难。”

  为人父母者 ,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贪官污吏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殃及父母。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像历史赞颂的那些廉洁家长一样,对子女从小进行廉洁自律的教育。追问

是自己写的吗?

追答

不是,你大致改一下就行,把语言改大众化一些

追问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