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春联有什么传统?

如题所述

在我国,每逢春节,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和一个福字贴在门上, 为春节增加喜庆的气氛。因此,在新年前,准备春联和福字是必不可少的。
据说,我国在新年前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 山上有一棵覆盖3000 里的大桃树, 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 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五代后蜀时,当时后蜀国的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964 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门框上。这两句话是: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前一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后二句的意思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正式出现,则是在明朝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 喜欢排场热闹, 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于是,在这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 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 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朱元璋见到一家人没有贴春联,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
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 为这家人书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朱元璋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 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30 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到了清朝,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那么为什么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了。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 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 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 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 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譬如:
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
这副春联每联都是7 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春联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春联这种艺术形式,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以上内容来源于《春节与除夕》,陈秀伶、董胜编著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3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