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建筑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如题所述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叶,是在官学系统之外,在传统私学的基础上,由社会集资创建的一种教育体制。它拥有自己的讲学、藏书、供祀制度,弥补了官学的不足。

中国古代很早就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而佛、道两种宗教传播较广,影响较深,也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利用,因此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儒、释、道三者既斗争又融合的过程中,大约在北宋(960—1127),为了与兴盛的佛教道教相抗衡,儒家吸取了佛教禅宗的精神来充实儒学的哲学理论,产生了新儒学——理学,并形成了儒家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辩、切磋、交流。书院适应了这一形势的需要,成为理学的诞生摇篮和发展基地。南宋的“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的主持人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分别代表了湖湘学、闽学、婺学、象山学等理学学派。

明代书院的发展十分曲折。到王(王阳明)学、湛(湛若水)学兴起,他们大力发展书院,书院建筑有了短暂的繁荣。与此同时,又有泰山、东林等学派力纠王学的偏颇之处,尤其是东林学派,他们议论时政,参与政治斗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院几经起落,至清末,最终被近代官办学堂取代,成为以后学校的基础,书院制度正式结束。

书院向来都是文人聚居讲学之地,多由名士主持建设,因此书院建筑更多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方式、生活情趣和审美观点。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书院的建设重视环境的选择,倡导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或突出沿纵轴线的空间变化,或多轴并列横向拓展,建筑布局也更为灵活自由。同时,理学家多受佛道影响,讲究心性修养、超然物外,追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常常把书院建在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

书院建筑反映出“礼乐相成”的思想,它们受到传统礼制思想的约束,大多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整;同时运用庭院尺寸、园林空间、走廊敞厅等疏密有致的变化,建筑随地形高低错落,反映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乐”的和谐。讲学的讲堂是中轴线上的主要场所,一般三至五间,布置在书院的中心。堂前有宽敞的庭院,一方面突出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可扩大空间。藏书楼是书院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二至三层的楼阁,处于书院后部或另成院落,环境幽静。祭祀用的殿堂或祠堂供奉的多为学派宗师、著名山长(院长),也有地方先贤,少数书院还另设孔庙与书院并列。主要建筑之外,还有山长居住的小院,以及学生住宿的斋舍,另外还多辟有山池园林;后期受官学影响,有的书院加设监院、讲武堂、射圃、考棚等。

中国古代文人通常反对土木之奢,提倡简朴之风。书院建筑吸取各地民间建筑的特点和做法,追求朴实自然之美,尺度符合人们生活的需求,且不施雕琢,色彩淡雅,自然含蓄,与官式建筑(如宫殿)的雄伟壮丽截然相反。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它们独有的艺术特点,刻碑立石、书写匾额等方式更彰显了书院建筑典雅的意境。至今,中国还存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五峰书院、东林书院等数十座书院建筑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8
梅花苏越的历史名人书院的现状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