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介绍汉字历史的经过和文化资料

如题所述

汉字历史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6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两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到现在是一个阶段。
汉字性质
从汉字跟汉语的个体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从汉字的内部构造来看,可以分成形旁(根据意义构造的有理偏旁)、声旁(根据声音构造的有理偏旁)和配旁(没有根据的无理偏旁)3种偏旁部件。 早期汉字很接近图画。只有1个偏旁的字叫做独体字。多义一个偏旁的叫做合体字。合体字可以分成指示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主要是后面两种,特别是形声字占80%。
(1)形声字
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 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现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现在“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现在“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
(2)会意字
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
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 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我们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
还有一些理据模糊的字,看起来是合体字。一种是由于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理据价值,例如“给、等、 短”等。一种是原来的独体字被分解成不同部件,例如“章, 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可是现在一般人说“立早章”(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
编辑本段
汉语的各种文字
1 古代汉字是汉语共同语的词文字
根据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长期收集资料和研究,汉语的文字已经覆盖了所有类型: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体现这4种文字类型的汉语文字分别是古代汉字、现代汉字、女书和东干文(包括汉语拼音)。下面先看古代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1个“词”往往用1个“字”记录,例如“学而时习之”用5个字记录了5个词,因此古代汉字被叫做词文字。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复杂,音节总数量比现代汉语多,因此单音节词的同音现象不多。由于汉语语素往往用一个音节的听觉形式来表达,所以有人叫做“音节-词文字”,这个名称把不同逻辑层次的概念并列,混淆了音节文字中的“音节”性质。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虽然也有例外,但是基本上是词、音节和字3个概念在形式上重合的格局,所以古代没有词和音节的语言学术语,只有一个多义的名称“字”来表达人们对语言的感性认识。由于词和字重合,古代汉语书面形式中的词和字的间隔是一致的,所以,古代汉语也不需要另外考虑词式书写问题,就是不需要像英语一样考虑一个词用了多少字(字母),把这些字紧凑书写,在词之间增加比较大的空间间隔距离。
2 现代汉字是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素文字
语素文字是能够基本上把语言中的不同语素用不同的单字表示出来的文字。即使这些语素有的是同音的,它也能够用不同的字区别开来。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的词文字演变过来的语素文字,因为古代汉语的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还有一些继续做词用,例如“人”、“学”等,但是多数不能再做词用,只是词的部份语素,例如 “习”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做词说“我在习技术”,只能做“学习”、“习惯”等词的构词语素。有人说这种跟语音单位没有直接联系的语素文字可以使说不同汉语方言的人通过文字沟通,但是这只适合那些来源相同的词。否则,字相同词却相差很远,例如湖南永州和郴州的许多“土话”根本不用“怕”这个词,由于学习过普通话书面语,于是看到普通话的“怕”就跟自己用的“恐”对号入座。普通话的一些复合词,例如“恐怕”、“使用”、“寻找”等都是南方方言词加北方方言词构成的,因此前面的语素在普通话不能单独做词用,后面的语素却可以。语素文字记录语言的时候,很多词要用多于一个的字记录,出现字和词的不重合,于是有人呼吁改革传统的字式书写,采用新的词式书写(彭泽润2008:17)。
3 汉语拼音是现代汉语的辅助性音素文字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是给规范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的工具。注音就是辅助汉字表达语音信息。拼写就是在汉字不方便的时候,直接代替汉字暂时行使文字的使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958年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事实上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辅助性的音素文字,因为它根据音素文字原理,基本上做到1个音素(实际经过音位处理)配备1个字母。为了加强汉语拼音拼写普通话的功能,提高汉语拼音文本的普通话书面语再现词的信息的效率,1988年国家又颁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给汉语实行词式书写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技术保证。
4 小经文是汉语方言的半音素化音节文字
小经文是汉语方言的半音素化音节文字。小经文,也叫做“消经文”、“小儿锦”“小儿经”“狭经”等(阿?伊布拉黑麦1992),是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汉语西北方言的半音素化的音节文字。阿拉伯文字是半音素化的音节文字,因为阿拉伯语早期元音不在文字中写出来,整个字里面只能体现辅音音素,但是读的时候要把包括元音在内的整个音节读出来。有人根据这个特点把它叫做辅音音素文字。这不科学,因为记录的还是整个音节。后来用主体部件表示辅音,用附加部件表示元音,构成记录音节的字。这样的字就明显是音节字,不可能是音素文字。如果确实把所有元音都写出来了,那就可以归属朝鲜文字那样的音素化音节文字。
小经文大约在15世纪产生,正在消失中。它的使用者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回族、东乡族和撒拉族中的宗教人员。小经文是回族人创造,后来被东乡族和撒拉族的人掌握,成为这些民族共同的书面语使用的文字。回族人的母语原来是阿拉伯字母书写的波斯语,在元朝还是官方语言,文字当时叫做“回回字”。从元朝一直到清朝政府都重视波斯语教育,设立了波斯语教育机构。但是回族人后来逐渐用汉语方言做新母语,而且发明了用旧母语文字记录新母语的的文字,就是小经文。因此对于当时的回族人,小经文是自己发明的记录外语的拼音文字。现在回族的旧母语波斯语消失了,用汉语西北方言做母语,但是小经文也快消失了,因为汉语普通话以及记录普通话的汉字得到了极大普及。
日本京都大学收藏了小经文的经学文献,没有收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世俗文献,以为小经文已经死亡。但是直到现在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小经文还在使用,不仅用于宗教活动,还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南京大学的学者在20世纪末期开始搜集到民间不少世俗文献,包括用小经文写的账本、遗书、唱词等。时间最新的文献是一对青年男女在2002年11月底写的一封情书。(宋莹等2003-07-11)
5 东干文是汉语方言的音素文字
清朝末年,在白彦虎的带领下,数十万起义失败的说汉语的中国西北的回族人经过新疆,最后在中亚定居下来,被俄国叫做中亚最年轻的一个民族——东干族。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东干人仍然自称“回回”,使用清朝末年带过去的西北方言,这种汉语方言是寄存在境外发展的语言方言的“活化石”。
东干文是音素文字,是基本上根据一个字对应写一个音素的原理设计的文字。东干文开始用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书写,在苏联影响下,1954年转用斯拉夫字母,一共使用38个斯拉夫字母。从东干文先后采用3种字母的过程可见,在没有传统文字干扰的语言中,使用任何体制的文字和同一体制中的任何字母系统的文字都是可行的,文字和语言没有必然的关系(彭泽润,曾宝芬2006)。虽然中国使用汉语拼音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汉语拼音到目前只是辅助汉字的准文字,然而东干语却用了半个多世纪的词式书写的音素表音文字了。这个奇迹证明在远离汉字故乡的地方可以成功地率先推行表音文字,同时说明新的文字是在传统文字的薄弱区域首先成功。东干文是汉语拼音文字的成功尝试,它为我国现代汉语音素文字的创制和词式书写的语言规划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启发。
6 女书是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
女书是音节文字,是基本上根据一个字对应写一个音节的原理设计的。女书、小经文、东干文和汉语拼音都是表音文字(包括辅助性文字),跟3千多年一直为汉语服务的表意文字体制的汉字不同。如果说小经文、东干文和汉语拼音是在现成的表音字母的启发下出现的汉语表音文字,那么女书跟日本假名、朝鲜文字一样,是在亚洲文字启发下原创的跟任何现成的文字都不同的独特的表音文字。
朝鲜文字和女书的共同点是:都是音节文字。不同的是:朝鲜文字是音素化的音节文字,字的内部有对应音素的部件,距离音素文字只有1步的距离;女书是整体性音节文字,字整体对应音节,没有跟音节内部的音素对应的部件,因此编码还不细致,字的数量还比较庞大。
日语假名和女书的共同点是:都是整体性音节文字。不同的是:假名实际需要的字只有大约50个,因为日语音节不超过100个;女书目前实际需要大约500个字,因为女书记录的语言的音节会超过1000个。
东干文和女书的共同点是:都是独立使用的表音文字,都是汉语方言文字。这跟辅助汉字使用的汉语拼音不同。不同的是:东干文是音素文字,只需要38个字;女书是音节文字,即使没有保证给每个音节配备足够的字,最少也还有大约500个字。但是,无论跟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的必要数量相比,字的数量都大大减少,因为现代汉语通用汉字就有7000个,其中的常用汉字也有3500 个。
为什么不同的文字类型用的字的数量有这么大的区别?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单位在数量上的大小关系是:词(几万)>语素(接近1万)>音节(几百到几千)>音素(几十)。
为什么汉语也可以用表音文字?会不会使意义表达受到限制?除了高速公路和繁忙的大城市道路,如果在路上划线规定行走区域,纯粹是多余的。语言中只要能够把同音词区分清楚,就不用把词内部的同音词素再做视觉区分。避免同音词就好像人会走路一样必然会做到的。同音词素或者同音语素不是同音词,不影响语言的意义区分。表音文字就是采用了最节约的方式记录语言,表意文字是采用最奢侈的方式记录语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289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7
中国文字发展史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