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在建设小康生活中应做些什么

如题所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永不懈怠的动力 尽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的人不一定都能获得成功,但获得成功的人一般都是确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不断追求目标的人,目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六大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自觉地为实现它而顽强拼搏。 从整体上讲,当代大学生是理智的,而不是盲从的,能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一个奋斗目标,他们不仅要看这个目标是谁提出来的,还要看这个目标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也要看有没有可能实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它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党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历史方位,把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且正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绝大多数大学生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不仅代表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已经被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党既然能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成分集中在自己的旗帜之下实现了经济发展前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党也完全有把握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定能够激励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政治信念,用自己的青春去谱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忘我奋斗的辉煌篇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当代大学生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奋斗目标明确之后,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去实现目标,每个阶段把什么事情作为中心任务,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与其他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规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的路线,它把经济建设作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各个阶段都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六大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党中央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经明确指出,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用大体20年时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实际上,大学生们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理论,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规律,是全党统一的政治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政治保证。现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体体现。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的大学生们应当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实际行动,把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誓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统一起来。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的战争,否则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要把发展作为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且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不能丢,改革开放这个强国之路不能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个优良传统不能丢。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启迪当代大学生自觉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们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的内涵过程中,正在逐步认识到国家要发展只讲速度不顾效益不行,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社会进步不行,因为搞建设而牺牲资源和环境也不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完成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与任务,同时还要完成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启迪和帮助大学生们不仅理解到上个世纪末我国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意味着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协调的小康,而且懂得了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自觉树立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以预见,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掌握了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理念,树立了科学发展观,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便可能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才会在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兼顾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和国外等多方面的情况,不犯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的错误,使自己在政治上尽快成熟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势必以人为本,把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放到学生身上,教学、管理、服务都为了培养造就学生,为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都获得提高,都取得显著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要认真贯彻宪法,而且要遵守《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法治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要认真普及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全体师生遵守社会公德,而且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德治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高等院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方向,改善教学和实验、实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整洁、安静、舒适、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每个学校,每个企业,每个村庄,每个部队,每个机关,所有单位都按照小康社会的相关标准去建设,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肯定能够实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当代大学生不断地获得了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鞭策当代大学生自觉适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是思想道德素质要切实提高,以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为核心,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准则,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矢志不渝地报效国家,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是科学文化素质要切实提高,精通专业,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实践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学习,学以致用。 同时健康素质要切实提高。在创建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实践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锻炼身体,调节心理,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挑战,承受繁重工作的压力,战胜困难,不断夺取工作和学习的新胜利。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努力掌握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主要是科学思维的艺术,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艺术,参谋和决策的艺术,组织和协调的艺术,交际和激励的艺术,适应环境的艺术,正确运用权利和建立权威的艺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发了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振奋了立志报国的精神,这正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因势利导地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饱满,坚持不懈,正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六、当代大学生应当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有助于广大学生把现实工作和远大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懂得把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的重要意义。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大学生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又必须懂得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期努力,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当代大学生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现实途径。 所有大学生不仅清楚看到未来美好的前景,并把这一前景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发奋为达到预定目标建功立业,这正是高校所有教职工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于大学生的重大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曹君哲追问

厉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8
读好书,再用自己的知识报答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就好了!
第2个回答  2013-12-28
为人民服务 做一个志愿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