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天圆地方”传说的详细内容

“天圆地方”传说的详细内容,希望能找到某篇古文中关于此传说的记载

 “天圆地方”及其它
 
人们通常觉得,中国古人只知道“天圆地方”。实际上,古代中国对宇宙模式的认识有三种:一是盖天说,二是宣夜说,三是浑天说。 
  盖天说认为天如同一个“盖笠”,即南方的斗笠形,中央高周围低,地如同一个扣着的盘子,也是中央高周围低。《周髀》的宇宙模式为盖天说。《晋书·天文志》说:“北极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子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周髀》在利用晷影推算的过程中,应用了勾股定理。《周髀》家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这就是天圆地方的完整表述。
易·系辞》记载的宇宙模式,主要是宣夜说。《易》的理论基于天文历算,宣夜说的具体推算方法却未传下来。《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载了先师传授的理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天体飘浮在太空中,由“气”推动它们运行。晋代虞喜《安天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他认为,天地“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而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就是对“天圆地方”这种不合理观念的质疑。虞喜的族祖河间相虞耸作“穹天论”,认为“天似穹窿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斗极之下不为地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吴太常姚信作“昕天论”, 认为“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又冬至极低……夏至极起……极之立时,日行中地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故昼短也。”当时人们对这些说法表示否定。然而《易·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践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与“安天论”很相似,意义和用词有相通的地方。《系辞》全篇还有很多说法体现了宣夜说的观点。如“崇效天,卑法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根据这些记载可知,宣夜说在春秋时代已经形成,并非汉代才出现。到了汉代,宣夜说已经“绝无师法”了。《系辞》若确出于孔子,那么孔子是接受宣夜说了。
  浑天论认为天如同鸡蛋,地如同蛋黄,天大而地小,一半在地下。因此二十八宿半隐半现,天转如车轮。东汉张衡制浑天仪,演示天象与真正的星空完全相符。浑天理妙,然而学者多疑之。汉王仲任据盖天说驳浑天仪,说:“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随天而转,非入地……今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所近者为出,远者为入矣。……”其观点可以通过观察远处的火炬来证明,这种认识实际是说“地球是圆的”。研究古史者往往在“汤谷”所在地上犯主观主义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日出日入之地是相对的,并不唯一。但中国上古的汤谷、禺谷是对中国先民而言的特定观念,成为确指的地方,不再是普通名词。
  三种理论中,术数有存的是盖天说,对数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考验天状,多所违失”。宣夜说只保存了一些理论,但《周易·系辞》则保存了其理论,具有文化史上的价值。浑天说“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浑天仪也使人信服,但“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只有盖天说包括了“天圆地方”的见解,浑天说明言地为卵形,被天包裹——这种说法接近事实。
《山海经·海外南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淮南子·地形》开头有完全相同的词句。《淮南子·时则》有求地东西与南北距离、天之高度,都是《周髀》之术。《晋书》所录三家言论,可了解三种学说的大略,但不一定都是正宗。上古年代,地心说是想当然的观念,中国古代宇宙观呈现不同学说并存的局面,体现了先民的探索精神。
  《山海经》第六篇开头及《海外经》、《海内经》(四篇)、《大荒经》的观点是地为方形,而朝鲜九世纪的《普天之下地图》,把地球画成圆形,说明当时有人已认定地球为圆形。内容相关,形式不同,二者有相同的地理知识,宇宙观却相反。其中应该有一种不是正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4
 天圆地方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学说乃其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我国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天圆地方”是这种学说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人把天地未分、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纵观自然界,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象圆圆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象静静的大地一样。动为阳、静为阴,故而“天圆”就成了阳的象征,代表一切积极、主动的事物,如日、昼、刚、健、男、君、夫、大、多、上、进、动、正等;“地方”就成了阴的象征,代表一切消极、被动的事物如月、夜、柔、顺、女、臣、妻、小、少、下、退、静、负等。天圆地方是 “天人合一”的一种注解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风水术中推崇的“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 “圆则杌棿(wunie,音乌捏,意为不安),方为吝啬”是西汉扬雄的哲学命题(语出《太玄·玄摛》)。“圆”,指天;杌棿,指动荡不定;“方”,指地,“吝啬”,指收敛。“圆则杌棿,方为吝啬”,就是说:天圆则产生运动变化,地方则收敛静止。 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建筑是人修造的,它必然体现出人们的追求和希望,故而“天圆地方”就成了各类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传统的建筑,更是讲究天圆地方。明清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就是遵循天圆地方原则修建的。 天坛是圆形,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 普通百姓,常常在方形小院中修一个圆形水池,或者在两院之间修一个圆形的月亮门,这些都是天圆地方的体现。而北方的“四合院”民宅,则是天圆地方学说的典型代表。
  《尚书·虞书·尧典》一开头就讲尧待天下太平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随后命羲和"羲仲'和仲'和叔分赴四方,具体实施文明推广的工作(即明教的内容),这就是最早的天圆地方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可以从河图洛书中得以佐证,天圆故然没有今天的精确认识,但已经蕴育了朴素的宇宙观,地方则是指地平坐标系,方指方位或方位角,即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酉代表西方,卯代表东方,并用十二个地支,八个天干,四个卦象表示二十四个方向并构在整个周天(360度圆),这才是天圆地方的真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