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原名徐珵)为什么那么痛恨于谦,想千方百计地置于谦于死地?

请以自己的观点回答问题,不要复制网络上的叙述。

可以说是由一个误会引起的,在京师保卫战中,徐有贞主张迁都避战,还说天意如此(因为他看过天象)。而于谦则主张必须保卫京师,也获得了代理皇帝(后来的明代宗朱祁玉)以及满朝大臣的支持,京师保卫战后,于谦声明鹊起,成为皇帝宠幸的大臣,徐有贞为了重新回到高位,找到于谦,希望他能够帮助一下,于谦也确实想皇帝(朱祁玉)做了推荐,而皇帝知道他在京师保卫战中主张南迁,故不重用,于谦也没偶办法,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徐有贞却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从此边记恨上了于谦。因为在景泰8年,趁朱祁玉病危之际,徐有贞策划的政变,迎接朱祁镇(英宗)回宫为帝,你“意有之”的罪名杀掉了于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1
徐有贞

[明](公元一四零七年至一四七二年)初名珵,字元玉,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后来由于北京保卫战前上书主张国度南迁,得罪朝廷,仕途受阻,不得已改名“有贞”,仕途才渐渐风顺起来。生于明成祖永乐五年,卒于宪宗成化八年,年六十六岁。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登进士第,授编修。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正统时官侍讲。曾上言兵政五事,土木之变后,主张国都南迁。景帝即位,官行监察御史。以首倡南迁议,久不得升官。景泰三年(公元一四五二年)升左莶都御史。修“广济”渠、“通渠”闸有劳,升左副都御史。因谋划英宗复位,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诬告杀害于谦、王文等。
有关徐有贞的事迹,最有名也是最恶贯满盈的莫过于其诬杀于谦的事迹。在英宗复位前,徐有贞一直感觉自己屈居于谦之下,政治抱负不得而展,因此与于谦结怨。明景泰八年,也就是天顺元年,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等就立即把于谦,王文等下狱。当时政局左右于皇权的归属。徐有贞诬陷于谴意欲迎立襄王世子,唆使百官上奏。英宗本来还无意杀掉于谦,回复说“谦实有功”,确实,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挽救了大明王朝,是个大大的功臣。徐有贞又说“不杀于谦,此事无名”,指复辟师出无名。英宗无奈,只好下令收押。狱中,有人说于谦谋反,查无实据。于谦自己也说过“召藩王非金符不可,符藏内府,岂外庭所能得”,很好地击碎了徐的诬陷。徐有贞答复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正是这句话,杀了一代忠臣,也成就了徐有贞的千古骂名。徐有贞的这句名言被后人提炼成了更加精练的两个字“意欲”成为足于秦绘杀岳飞的“莫须有”相提并论的冤案。
独揽大权。于石亨、曹吉祥相恶,出任广东参政。后为石亨等诬陷,诏徙金齿为民。亨败,得放归。成化初,复官无望,遂浪迹山水间,十余年乃卒。
撰有武功集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第2个回答  2013-12-21
当时也先的军队即将进攻北京,于谦主战,徐有贞主和,双方发生争执,最终皇帝采纳于谦的建议,同时也徐有贞被贬,所以怀恨在心。后来因为参加宫廷政变有功而被重用,竟然嫁祸给于谦一个“意欲”的罪名而杀死了于谦。
第3个回答  2013-12-21
在古代,圣心难测,再说,你挡了人家的权势之道,又十分的不识时务,人家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想摇你死了。
在古时,忠臣啊什么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