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这句诗的详解 谢谢

如题所述

出自 李白的春思。全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的时候。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相识,何事入罗帏? 意思: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从想象中还在发芽的燕草,和因为春天来得比北方早枝叶都已变绿的秦桑,勾起两地相思之苦,强烈的感受到在同一时刻里的丈夫的“怀归”和自己“断肠”的悲思。而春风在这时刻偏偏把罗帐吹动,让人怎么还能忍受得了呢?将少妇的心态刻画的细腻、逼真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1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妻子的这一反应着实是有些出人意料之外,这"断肠"之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呀?原来尽管丈夫已经打算回家了,但是痴情的妻子却认为他到这时才想起回家,实在是太晚了,因为自己早就在朝思暮想地盼望着他回来了。诗歌开头兴起时提到的"燕草"和"秦桑",与下文"归怀日"和"断肠时"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被揭示了出来。虽然知道了丈夫最终要回来了,这对思妇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她转而一想,又觉得委屈满腔,你怎么到这时才想起回家?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天天等,日日盼,都快望穿秋水了,想到这里,说不定还要轻轻地骂上一句:"你这个没良心的",没准还要淌下几滴喜极而泣的眼泪呢。所以,思妇这时的"断肠"并不是真的痛断肝肠,而是一种饱含了真情的嗔怪与埋怨罢了。也许如果丈夫不说回家,她还会一直苦苦地想念,等待下去,而毫无怨言的。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消息之后,这种看似不合常情的埋怨与发泄,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所谓爱之深,故责之切也,就是这个道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为以浪漫豪放著称于世的李白能够对女性心理有如此细致的把握而由衷感到叹服了。

问号作结,情思无限。这首诗的结尾也同样是出人意表,突如其来的。在得知丈夫就要还家的消息之后,思妇就一门心思地在家中等着他早日进门了。可是丈夫却迟迟没有回来,所以思妇心中不禁越来越着急,不过家中只有她一个人,满腔的幽怨,满怀的情思又能向谁倾吐,向谁述说?正是由于没有发泄的对象,所以在无奈之下,这位平日里静如处子的思妇,竟然会对无知无觉的春风大发牢骚,大事谴责了:"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她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这随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她又一次发出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疑问,而这一次的对象竟然是春风:"你我又不曾相识,为什么要深入到我的闺房中来呀?"这并不是一句对春风的发问与拒绝,而是因春风入闺房拂动罗帐而更加触动了她对丈夫的思念,连素不相识的春风都来光顾了,而知情知意,知冷知暖的丈夫难道还不应该回来吗,要知道这间闺房,这顶罗帐本来就是属于我们两个人所有的呀。这种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故而春思缠绵,所以对春风擅入而发难的举动,正是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这种溢于言表的"思春"之情,看似无理,其实有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绝。
第2个回答  2017-06-16
李白的春思。
全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的时候。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相识,何事入罗帏?
第3个回答  2017-06-16
出自 李白的春思.全诗: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寸断的时候.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相识,何事入罗帏? 意思: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正好被他一语道着.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从想象中还在发芽的燕草,和因为春天来得比北方早枝叶都已变绿的秦桑,勾起两地相思之苦,强烈的感受到在同一时刻里的丈夫的“怀归”和自己“断肠”的悲思.而春风在这时刻偏偏把罗帐吹动,让人怎么还能忍受得了呢?将少妇的心态刻画的细腻、逼真极了.
第4个回答  2019-01-29
燕地的春草刚刚抽出碧绿的嫩芽,秦地的桑树早已垂下了茂密的枝条。丈夫戍边已久,不知过的怎样?
妾在家中日日思念夫君,本是女儿柔情,但是当妾得知夫君亦在遥远的边疆思念着自己时,不禁柔肠寸断。
恰巧春风入帐,吹起了我丝织的帘幔。妾以为是戍边的丈夫归来,急忙回身望去,却只见春风徒劳的吹动着轻薄的帐幔。不禁略微生气,嗔骂春风不相识,何故开我玩笑,叫人空欢喜一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