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费阅读每个字的解释

如题所述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以为正直,所以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晓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杨伯峻此章的译文是:“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将两个“生”字训为“生存”,明显有两点说不过去。①后句的“罔”字可以译为“不正直的人”,当是因为它是同前句的“人”相对而言,并且设定了那是特指正直的人,既如此,又把“生”解释为“生存”,前句就其实是说“正直的人得以生存是由于正直”了,从而蕴含“正直”乃是人的一种保障生存的美德的意思,但这明显不是孔子的思想。②说不正直的人可以生存是由于侥幸地免于祸害,这不合事实,在孔子时代,不正直的人也多得很,他们中的不少人必然地比正直的人生话得好一些,这,孔子该是看到并且承认的,他哪会如此“空口说瞎话”?

不知是否因为考虑到了上述两点,李泽厚虽然对原文中“生”字的训释和杨先生一致,译文则改成了这样:“人应该生活得正直,那些弯曲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地免于灾祸罢了。”但这译文所体现的理解并未避免杨译的上述第二个“说不过去”,在前句中添上“应该”的意思,第一个“说不过去”似乎不存在了,却使得前句的“人”字不能理解为特指“正直的人”了,于是,认为后句的“罔”是指谓“弯曲生活下来的人”,也就失去了“语境根据”。所以,他这解读也不能成立。

李零讲解本章说的头一句话是:“此章和人性的探讨有关”,但仅仅这一句是他本人的意见,余下全是介绍别人的观点。看来,他是发现了传统解读不能成立,但提不出自己的能够成立的读法。傅佩荣给出的此章白话文是:“人活在世间,原本应该忠诚;没有忠诚而能活下去,那是靠着侥幸来免于灾祸。”这同李泽厚的译文意思上没有区别,“误处”也就一样。

我的看法是,此章的主旨和文字都要从前后两句的“对待性联系”中去把握。①后句的“罔”字是和前句的“人”字对言的,加之“罔”字与“枉”字同音故而可能通假,以及孔子说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19章》),让“直”、“枉”相对待,用“枉”指称不正直的人,就可以肯定,“罔”确实是指一类人,即不正直的人。②在先秦著作中,“免”字不带宾语时,多是泛指“免祸”,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其中的“免”字就是指免受“刑罚”这个祸,所以“幸而免”应是“因侥幸而得以免受刑罚”的意思;据此可知后句必是说:“不正直的人,如果一生都未受到刑律的制裁,那不过是侥幸罢了”。于是就可断定,“生”字不是“生存”、“生活”义,而是指人的“一生”、“终身”。 ③再返回来看前句,就会知道那是说:“正直的人就因为正直,所以一辈子都绝不会受到刑律的惩罚”,就是说,“直”字后面本该也有“而免”二字的,蒙后句省去了。

按如上的理解,这一章就显得意思正确、逻辑严密了:在这里,“直”和“罔”的对立其实是有德之人和缺德者的对立,此章是把有德之人的一生,和缺德者的一生,从能不能得免“人祸”方面,做一个对比,并非谈论“正直”这种德性的价值,所以没有上面提到的杨伯峻译文的第一个“说不通”,相反,全面反映了孔子关于刑律的作用的思想,那就是他认为,刑律的功能、意义就在于保护有德之人,和惩治缺德者。孔子的这个思想,似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这同本章未能得到正确的解读,是很有关系的。

关于这一章,何新说:“此句自古无确解。”他的译文是:“人活着要正直,不可为侥幸求生而逃避。”还有注曰:“罔,无也。之,动词,去也,求也。生,生命。幸,幸也,侥幸。免,逃免,逃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24
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