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三位皇帝?求大神帮助

如题所述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像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11岁被封为燕王,21岁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得了大明江山,改年号为“永乐”,故历史上又称为永乐皇帝。朱棣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一生在位22年,其文治武功也不亚于朱元璋,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明朝皇帝。尽管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多疑嗜杀,好大喜功,因而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位帝王。 少年壮志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正是元末群雄并起、互相征伐的战乱时期。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棣七周岁时,朱元璋才为其正式取名为棣。朱棣不仅名字起得晚,而且其生母是谁,居然也是个谜,这在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确实存在,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 但据历代学者考证,朱棣的生母应该不是马皇后。到底生母是谁,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朱棣与周王朱是高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晋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说朱棣是达妃所生,太子与秦王、晋王则是高皇后所生。有的则说朱棣的生母是妃。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其实无论朱棣生母是谁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亲儿子。 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然四野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除了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当然,朱元璋也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经常让他们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朱棣青少年时期不仅相貌英俊,而且才能出众,胸怀大志。据说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心中一直不高兴,曾在朱元璋面前说朱允炆如何如何无能。朱元璋为试朱允炆的才学,就让他作诗。朱允炆勉强作成一首,末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诗意衰飒,朱元璋心中很不高兴。又令其答对,出上联为: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一时对不上来,想了半天,冒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调子比较低沉,毫无抱负和气度,朱元璋听后怒气隐现眉间。此时,朱棣上前一步,说愿意一试,续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的续联比起朱允炆的续联显得大有气魄,朱元璋不禁转怒为喜,连声称赞:“对得好!”由此对朱棣大加宠爱,遂有更换皇储之念。 篡弑大屠杀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十年后,受命正式就藩北平。就藩北平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扶助下,朱棣迅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逐渐在众藩王中崭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位之初开始削藩,朱棣竭力反对。当矛头直指自己时,朱棣立即采取行动,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四年后,朱棣占领了南京,夺得大明江山。 朱棣攻取南京后,对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肆意屠戮。朱允炆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先被砍去双手、双腿,然后方将其杀死,齐泰亦被“族诛”。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朱棣非常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后才将其杀死。礼部尚书陈迪和儿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道如何。陈迪没有惧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坦然就刑。 方孝孺像这些事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最为惨烈。方孝孺是当时最有名的儒士,朱棣召他为其写即位诏,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方孝孺不为所动,朱棣便问,“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义凛然,朗声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大怒,将其灭门十族。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门生牵连在内。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可谓空前绝后。 这之后,朱棣又兴“瓜蔓抄”。所谓“瓜蔓抄”,含有顺藤摸瓜之意,即转相攀援,广加株连,滥杀无辜。此事始于朱允炆的御史大夫景清。景清在朱棣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殉节,而是委身于朝班很长时间。一天,他身穿绯衣,暗藏利刃,准备行刺朱棣。朱棣见其神色异常,命人搜身,得到利刃。景清当庭辱骂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将他剥皮实草,系于长安门示众,并令人用铁刷子将景清的肉一层层刷下,还把骨头打碎。景清死后,其街坊邻居,甚至包括和景清稍有些关系的人都被杀。这种打击面比“诛十族”还要宽,因为“十族”还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瓜蔓抄”几乎没什么界限可言,所以无辜受牵连被杀者不计其数。 对建文朝遗臣的这场大屠杀,前后延续了十余年,无辜罹难者成千上万,难以尽数。其杀戮之惨,手段之恶,株连之广,甚至超过了异族入侵,确为历朝历代所罕见,朱棣因此遭到后人的严厉谴责。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毫无疑问,朱棣还是应该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综观其一生,文治武功不逊色于历朝君主。 永乐年间所造铜铳“马上天子”朱棣自马上得天下,在血与火中建立起永乐政权,其一生起于兵,最后又死于行军途中,因此可谓马上天子,并由此树立赫赫威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时为燕王的朱棣第一次率军大规模出征,对元朝残余势力蒙古乃儿不花发起攻击,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遂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这次出征,不仅使他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而且也使他声名鹊起,成为通往皇权宝座的良好开端。 靖难起兵后,朱棣率军进行了很多次战斗,初步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第一次战斗是在怀来击败建文帝的大将宋忠,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8
成祖永乐)朱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出兵攻伐元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获得全胜,得到太祖的嘉奖。太祖命他节制北部边境兵马,多次统率诸将出征,名声大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惠帝。用齐泰、黄子澄策,下令削藩。朱棣以“清君俺”除去齐泰、黄子澄为由,起兵“靖难”。自建文元年(1399年)起,经过4年内战,攻陷京师,夺取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即位后,为了避免重蹈惠帝覆辙,削夺解除诸王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明朝初年,退到漠北的蒙古族势力始终是一个威胁,朱棣常常亲临北方边防指挥部署。永乐四年(1406年),他下令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成为了明朝政治、军事的中心,这对抵抗蒙古族的进攻,保证国家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他设置了奴儿于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地,捍卫了领土的完整。他派遣郑和六次出使西洋.建立和发展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明朝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前来通好贸易的有三十余国。他五次亲征漠北,解决明太祖治理南方民族地区的遗留问题,设置贵州布政司等,都有利于全国的统一与安定。 朱棣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知道民间疾苦.把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刚即位时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免去山东、北平、河南被战争蹂躏的州县三年赋役。他关心受战火破坏最重的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兴修苏松水利,掀起军屯的高潮。他完善内阁制度,整肃吏治,重用人才,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展。但他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明代宦官于政之弊端,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5次北征班师途中,不幸病死,终年65岁。死后葬于长陵,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皇帝时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