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做任务,如满意望采纳:)
(1)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学生的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文中子路总是一个好胜之人,冉由是一个畏缩,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采取了补偏救弊教育方法:孔子对子路采取“退”的方法,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冉求有点畏缩就采取“进”的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在孔子的教育下,他的许多学生如颜渊、 子贡、季路、子游等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都有拔尖人才。
(2)孔子这样这样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组织和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 “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然而,由谁来“因材”,有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因此,孔子先认识“材”了解“材”( 子路总是好胜,冉由畏缩),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实行不同的教育(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