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在一般认为秦始皇修长城是个暴行,这没什么问题,确实用民工用得太狠了。但是更要命的是现在一些人认为长城是个没用的东东,长城修了那么多年也没能挡得住外虏,所以秦始皇就是用百姓的血肉代价而修了个没用的东东。这可就罪莫大焉了。     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恐怕欠妥,长城绝对不是没用,相反,肯定是大大有用的。     首先,长城并非秦始皇的发明,战国时代它就有,秦始皇修的所谓“万里长城”并非从第一块砖垒起,而是他增补了一部分,把原来秦国、魏国、赵国、燕国四个北方诸侯国的长城给连起来了。这件事,我估计如果不是秦国统一了中国,换了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应该都会在中原一统后做这同样一件事情。终于可以统一调度、一致对外了嘛。长城是战国时代互相敌对的诸侯国各自地、自发地修建起来,也就是说它的产生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特性。可见它是有实际作用、确实被需要的一种存在。而且战国时代,列国为了争夺统一权,使出全部力量来互相竞争,有钱有人力恨不得都花在对付敌国上面。这种情况下,四大北方诸侯国还不约而同地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可见长城的地位不仅是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朝连接了战国长城,从而第一次在中国形成了横贯北疆的万里长城。这之后,历朝历代,直到明朝,官方都修长城。除非历朝历代的皇帝、宰相、国家的精英分子和整个朝廷乃至全国人民都是傻子,否则一个“错误”不可能被延续两千年。     我记得在《康熙王朝》里看到过这样的情节:张廷玉中了进士之后,在长城上题下“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诗句,得到康熙赞赏,从而提拔起来。对此的解释是,中国修长城修了几千年,也没能挡住外虏,长城其实是没用的,要想江山稳固,须得另辟蹊径。后来又在百家讲坛里听阎崇年先生讲,清朝很了不起地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传统的“北方问题”,不修长城,而是靠与蒙古人联姻等手段稳固了北方少数民族,因而没有受到历朝历代都头疼的北方民族南侵的威胁。从这两个例子来看,长城果然是没用的。然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倒是有点哭笑不得的“其他看法”。     若说清朝跟蒙古联姻从而稳固了北边,我勉强可以同意;但说它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做到了这一点,恐怕我不敢苟同。不用往远了说,很明显的,元朝就同样也没有受到什么“北方问题”的威胁。最后威胁元朝乃至覆灭了元朝的并非“北方问题”,而是……“南方问题”。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端倪了吧……清朝和元朝的共同点就是……它们本身自己就是“北方问题”。呃,说到这里必须插一句,我不是大汉族主义也对清朝和元朝没什么偏见,我只是就事论事哈。再进一步说,所谓北方问题,难道只是指周朝的犬戎、秦汉的匈奴、南北朝的五胡、唐代的突厥、北宋的契丹女真、南宋以后的蒙古,这些属于或部分属于大的中华民族概念的北方势力吗?也不见得吧。且放下清朝康熙时代的葛尔丹蒙古叛乱不提,单说国境之外,西伯利亚不是又来了俄罗斯人么?难道沙皇俄国的威胁,就不是清朝人的“北方问题”?难道皇室跟蒙古联了姻,清朝就真的摆脱“北方问题”了?     讲到这里,应该可以导入我的一个阶段性结论了:中国的北方问题,并非是如《康熙王朝》里所解读的那样,貌似只是个政治问题。中国的这个古往今来根深蒂固的“北方问题”,其实首先是客观环境决定的,是东亚大陆的地理决定的。政治方面的因素是在地理大环境之下又起了点作用。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的南半部分纬度适中、气候合宜,长江黄河两条水系孕育出的农耕人群文明开化早、文明程度高,使得古人所谓的“中国”这个地方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这块地方北部以极其漫长的疆界线与东北亚的广袤荒原直接连接,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前,气候寒冷、生态脆弱而不适合农耕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在人们的眼中恐怕绝非地下蕴含着丰富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工业宝地,而只是——一大片牧草。这就决定了在中国以北的广大地域上生活的民族,注定是游牧民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几乎必然的是以侵犯掠夺与防守反击之间的战争冲突的形式而表现,抛开战争正义性什么的不说,这是“天性”决定的。而中国的悲剧则在于,农耕的我们和游牧的他们之间没有河,没有海,我们同在一整块大陆,只是被地球仪上的纬度线所隔开而已。所以,尽管历史推动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轮流在西伯利亚和蒙古利亚放马,“北方问题”的梦魇却都一直笼罩着中华,不会因任何民族关系和政治手腕的变化而得到什么根本性的解决。我想上过小学中学的人应该都记得历史书上的“时局图”吧,北边那只大黑熊记得不?那可不就是传说中“解决了北方问题的清朝”么?时局图证明,北方问题像那头庞大的熊一样难以撼动,所不同的只是,那时候还又添上了东方问题、西方问题、南方问题、西南问题、东南问题……等等。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了,仅凭政治手段就能解决北方问题的设想,只是空想。那么要想对抗(无法“解决”,我想只能对抗)北方问题,看起来也只剩下两个选择:1,把我们自己也变成游牧民族,把我们的军队都变成卫青霍去病李药师手底下的那种“轻骑兵”;2,……防守吧。我想,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们也是琢磨着第一个选择实在是不可取,所以他们就决定……修起了长城。而历朝历代的老百姓也估摸着朝廷的选择靠谱,所以他们就……抛头颅洒热血地扛起了城砖。     那么又有人说了,防守固然没错,但长城却是个愚蠢的防守方法。又记得是哪个电视剧里,某个汉朝的大臣痛陈利害:万里长城,修筑、维护保养、派兵守城花了多少钱,结果匈奴聚兵攻其一点,一攻一个破,处处防守处处守不住。我当时看了这段话,却是摇头叹息。幸好就在同一个电视剧里,另一位大臣又代言出了我的心声:有长城,他们是攻其一点,若没有长城,他们就要全面南下了。     这位大臣可谓是有点真知灼见。就以汉朝来说,我认为长城的存在绝对是大幅度地降低了匈奴犯境的频繁度,高度限制了匈奴侵略的地域范围,有效扼制了匈奴意图灭亡汉朝的政治野心。请看汉武帝中期之前的西汉历史,关于匈奴犯境的记录,证明了当时匈奴南下烧杀劫掠,主要集中在渔阳、上谷、右北平等地点,虽然是一次又一次地来,可是好在每次都是来同样的几个地方。这说明了几个问题:河北以北是匈奴精锐军事力量集结的区域;河北地区是当时西汉疆域北凸、与匈奴最接近的地区;河北以北的长城边防不如其他地区稳固。试想,如果没有万里长城,匈奴人便不必集结精锐兵力大规模高力度地进攻汉朝,他们的任何零星部落都可以组织一下青壮年男子,随时零散地从任何地方南下汉地来打打草谷。就算单人匹马越境,祸害一个几户庄稼人组成的汉朝边陲小村子不成问题。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万里长城,将一场无边无尽无休无止的全天候马贼劫掠定居居民的犯罪行为,逼迫成了两个国家的正规军之间富有战略性的、间歇的战争。     再从技术的角度稍作讨论,让我们看看城墙这个东西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里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我们且把镜头再拉回万里长城出现之前的战国时代,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也可谓是尽人皆知,话说那强大秦国的东边,有个函谷关。后人总说“百二秦关”、“百二秦关”,据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一百个人攻秦关,两个人守,也能守得住。以此来描述秦国雄关的巍峨险峻、易守难攻。后来估计是从这句话里,又敷衍出一句更夸张的话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话是李白《蜀道难》里的诗句,李白才华盖世,素以说大话为特点,夸张也是很自然的事。我不知道一夫当关是不是真能挡住一万个人,但是读这些句子我就能明白,关隘的力量是伟大的,就算抵不了一万个人,起码也能抵补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数差距。所谓关隘,不知各位都亲眼见过没有,我是拜访过几个。就说这北京的居庸关吧,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它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两边有山,中间一个过道,这过道上,人家给修上了一堵墙,墙上开个门,自己人可以出去,外人不让进来。这么一堵夹在山中间的墙,就能有“百二”之效,那么各位不妨想想,要是咱在两边那山上,再给他加上一堵长长的墙呢?     再看第二个例子,这个事儿,估计大部分人不知道。前边说过了,秦魏赵燕四个诸侯国,因为跟北方游牧地区接壤,所以都修有长城。但其实地处山东的齐国也修过长城,而且是修在国土的南边。这就是著名的“齐长城”,历史地图上能找着。据说还有人考证,孟姜女本是齐国人,其论据之一就是说她哭倒的那一座不是秦始皇的墙,而本是齐长城。齐国在南边修长城是防谁的?显然不是防游牧民族,而是防着“中华”范围内的其他诸侯国,它的邻国。战国时代,列国作战是家常便饭,齐国若是跟南边的邻国打仗,何必要修长城呢,把军队调过去打就是了。那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显然齐国经过计算,认为修一道长城防守南方,比派重兵防守南方要更划算。也就是说,修一道城墙的成本,加上派兵驻守城墙的花费,恐怕是小于派足够顶上一道长城的那么多数量的兵的成本。也就是说,有了长城,边防所需的兵力将大大减少,大大大大地减少。     镜头拉回万里长城。试想如果古中国的北部边疆没有长城,那么为了有效地进行边防,国家可能必须征发十倍乃至更多的成年男子充兵役,才能守住漫长而开放的北疆,对抗北方问题。还且不论为了养这些兵,又要增加多少赋税劳役,以生产足够的军饷。如果不搞长城这个基础建设,国家可能就只面临两条路选择:1,死在北方问题上;2,被庞大的军队拖死。这个成本核算的具体数据都在历朝宰相手里,我手头没有,所以现在也只能是根据一些史实来侧面地推断;是否站得住脚,列位自己判断。     说到驻守长城的军队,又想起一件事来。王昭君的老公呼韩邪单于,大概是历史上跟汉朝的关系最好的一位匈奴单于。他到长安觐见皇帝,曾经提出一个震古烁今的建议:他认为汉朝每年派大汉子弟兵驻守长城,太辛苦太破费了,不如从今以后裁撤边军,放孩子们归农,由他们匈奴军队为汉朝驻守长城一线。这汉元帝当初是没答应,想想看,他若是答应了,这不是活脱脱跟阎崇年先生所讲的清朝“彻底解决北方问题”的方案如出一辙么。人家西汉也是用联姻等等的和平手段搞定了草原上的民族,也是把草原民族变成了为自己防守北方的力量啊。要是汉元帝答应了,那么这“第一次解决北方问题”的丰功伟绩可不是要提前两千来年就实现了么?可是我想所有人应该都能想象,即便元帝接受了呼韩邪的忠心,即便匈奴人真的没有阴谋,真是要为汉朝守边,那么度过了王昭君落雁之容所牵系的五十年胡汉和平期之后,这个方案也是绝不能长久的。由此可见,所谓清朝“解决”北方问题的方法,也不过是一时之策罢了。     说到这里,我估计长城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或缺性已经说得挺明白的了吧。血肉筑长城是秦始皇几大暴政之一这是毋庸置疑,但是想一想,这万里长城从秦朝修到明朝,除了秦始皇以外,后世也并没听说对哪朝哪代的评价里,把修长城算成了一项重大的暴政吧?难道是后世的工程工艺水平提高了,修长城不像秦朝时候那么费劲,所以也死不了那么多人伤不了那么多人了?肯定不是,所以可见,除了秦朝以外,修长城的行为基本上是受到人民认可的。那么我们就需专门讨论一下,为什么单单秦始皇修长城就成了天大的暴政。     通过对比可见,显然,秦始皇暴政之修筑长城,其“暴”点不在于长城,而在于对民力残虐性的滥用。其实秦汉之际的人对秦皇侵害民力的暴政,通常是这么来描述:修骊山筑长城建咸阳宫……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人所说的暴政是笼统指秦朝的一切大型基建工程,不止长城一项。而后人总是把眼睛盯在长城上,则是由于骊山皇陵和咸阳宫已然淹没在历史岁月里,如今看不到了,唯独万里长城,因了历朝历代的坚持修筑,至今巍峨屹立,乃至成了中国地标、人类奇迹,所以特别引人注目。而大型基建工程,历朝历代都有,秦朝的建设跟别的朝代有什么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秦始皇是在用奴隶社会的方法,办封建社会的事。秦朝之修长城,所用的人工一不付工钱,二不算徭役,甚至连个人吃的饭都不给,也不保证民工合理休息时间。过劳加上工程本身的危险性,导致了筑城民工大量死亡,这才有血肉筑城的烈史。我国封建社会搞基建工程,人力来源当然主要都是剥削平民的劳役,但是对于服役,国家是有法度的。徭役像赋税一样,是封建社会国民对国家的一种义务(被剥削的义务),每个人、每个家庭生下来就得背负,但是是要计算数量的。比如你为朝廷修长城,修个三年,你所负担的徭役就服完了,它给你算数。另外也存在朝廷雇佣民力的政府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像当兵吃饷一样,干工地活是拿工钱的。可是秦始皇老大人的徭役无穷无尽,大有你干一百年也不算数的势头,更别提报酬。这个才是人们受不了的原因所在。若说工程危险性,就算是在现代,大型工程总都是有危险性的,更别提那时候。只不过我们现代有保险,而古人若是因工程事故死了伤了,可能只能认倒霉。其实古代的国家赔偿概念也不是绝对不存在,比如白居易有首诗《新丰折臂翁》,讲了一个老汉年轻时候把自己的胳膊弄折了,于是逃过了兵役。起码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在盛唐天宝年间,伤残人士可以免服兵役。就算他们只能认倒霉吧,但好歹也能折算徭役甚至赚钱,也算是两厢情愿各取所需,总比什么都不算死了算要强得多。     为什么唯独秦始皇就会这么干?这跟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秦始皇扫灭了六个敌国统一天下,这六国都是秦国几百年的敌国,跟他家有累世之仇。所以灭了他们以后,在秦始皇看来,这些国家的人不啻于古希腊古罗马那些被战败的国家的人民,自然而然就是充作自己的奴隶。当然秦朝从法理上绝不是奴隶制国家,它用一整套严密的法律将国民的性质做了规定,是绝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种根本性的奴隶制度的。然而这一点也就更导致了人民对于秦皇暴政的反感:中国经过了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已经脱离了奴隶社会,国民的主体是自由民身份,他们只能接受交易性的剥削(服法律规定的徭役或者领取报酬而劳动),难以接受人身依附性的剥削(奴役)。这才是秦皇暴政的本质。     所以说,秦始皇这么奴役人民,不管他修的东西的内容是什么,都是暴政,这跟长城这一事物本身无关,因此不能从长城存在的正确与否、甚至道德与否的角度来讨论长城问题,乃至否定长城的意义。再说回清朝,当年龙兴东北,南下攻明,辽东既占,所能走的路径只有三条:围拱北京城的长城三大关口: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若不是他皇太极听了范文程教导,调转兵锋偷过喜峰口兵临北北京城下,那千古奇冤袁崇焕督师又怎会惨死?当年碎磔了袁崇焕,古人有云,说那是“自毁长城”。若是长城当真不重要,爱新觉罗家又怎会给吴三桂一个云南让他称孤道寡?若不是万里长城老龙头山海关难破,也劳动不着康熙爷后来冒险犯难削除当年那位山海关总兵的藩了。反此观之,《康熙王朝》里康熙爷赏识张廷玉诗句的那轻轻点头、会心一笑,真不过是句微酸薄辣的风凉话而已啦。     论述到此为此,深吸一口气,闭眼想象一下地图上那道“横贯线”。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里,古人一砖一石,滴血滴汗,硬是把地球仪上的纬度线物化,坐实在了中华大地。试想世界历史,平地接壤受着游牧民族威胁的农耕民族也不知凡几,让人头疼的地理环境也不止我们一家。但万里长城,只此一道。他们死了,他们伤了,他们妥协,他们消亡。真的比着舆图疆域,垒起万里雄关,坚守到底,这样的气魄,这样的坚韧,世上只有我中华民族干得出来。 (本文引用张良吧吧主孤闲子的博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1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运用万里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汇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耕文明和畜牧经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长城沿线诸如榆林红石峡"华夷天崭,蒙汉一家"的巨幅石刻、各民族和中外文化荟萃交融异彩纷呈的甘肃敦煌石窟及大同云岗石窟、被定为中国邮政标志的嘉峪关魏晋墓室《驿使》图、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武威铜奔马,其间所折射的文化意蕴堪称是长城精神的真实写照。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出的豪情壮志竟是这样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最终积淀熔铸成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开放交流、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兄弟民族之间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见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长城将万古长存!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长城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第2个回答  2010-11-09
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幸福。长城是我国的骄傲。
第3个回答  2010-10-30
修筑之初是无休止的劳役。修筑之后就成了安全的屏障了。现在都说是民族自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说的清到底是什么。就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0-30
回避、懦弱、没有进取意识。最终还是屡屡从内部突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