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是做什么用的?

最近看历史有点入迷,但是我也只是入门级别的,大家见笑了。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 故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后来,内阁大学士获得“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需要强调,军机处虽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9
内阁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忙不过来,责成一些有资历,又听话的臣子兼职到皇宫内院帮忙处理文件的,帮着帮着就成了一个制度。
军机处是雍正皇帝为了处理西北军务,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隆宗门外设立的一个办事处,军机大臣人员名额有限,轮流值班,负责跪受笔录,传旨办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1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内阁学士虽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承担皇帝的顾问之责,即“犹开府之书记也”。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有学者说,某机构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这个机构是明代内阁。
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2012·新课标)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