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里写中华怎么不振?

如题所述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刚来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使得他bai感到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但是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

第三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振兴中华。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当时的旧中国真的是腐朽昏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当中,正是这种思想萌发的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扩展资料

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

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8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学重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19-11-10
中华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之下。
原文是这么写的: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第4个回答  2019-12-28
当时的旧中国真的是腐朽昏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国当中,正是这种思想萌发的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