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谋朝篡位的很多,为什么只有司马家的口碑很差?

如题所述

我觉得历朝历代的篡位者 都不会被统治阶级抬高,那样摆明了是鼓励这种事发生,都会尽量的贬低那种人物。神化了诸葛亮、关羽等一系列忠臣,为了统治阶级服务,鼓励大家都像他们那样忠君爱国,也塑造了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奸诈,阴险的奸臣形象。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富有各种传奇色彩的时代,其中的很多故事人物, 古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日本,日本很多动漫、游戏都是以三国为题材的),古代也有很多有关三国的小说和戏曲。现代也有很多影视剧作都取材于三国。
说白了 就是古人和现代人从小到大这类故事、戏曲、电影电视剧 听多了,看多了,特别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给大家的印象最深刻。三国演义 特别是新版三国里面 更是刻画了司马家族 个个都是用心险恶,天天想着谋朝篡位的奸恶之徒。所以才造成了司马家的口碑最差的。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和司马昭是这样的人,像后世的刘裕,高欢,宇文泰,杨坚,李渊,赵匡胤等,了解的人不是很多,对赵匡胤 杯酒释兵权 熟悉些,也几乎没有戏曲、影视黑他们的,反而吹他们的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9
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1.第一个明目张胆弑君的篡位家族。古人的道德讲究忠君爱民,连造反都要喊“清君侧”,起义有时也要冠一下伐无道的名头,即便再司马家之前有梁冀这种弑君案例,那也是用的下毒一类的暗中手段,大家只能推测是谁干的,难以100%定论。司马家弑杀的曹髦,本身是个傀儡,没有对人民无道之类的过错,被司马昭的鹰犬贾充煽动士卒,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兵刃杀害,贾充本人事后未遭处罚,女儿还可以成为晋朝的皇后。这件事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例恶性弑君事件,开了一个极坏的头,这也使得终晋一朝不敢提“忠”字。
2.所处的历史时期被谈论较多。不管是《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宣传作用,还是西晋本身作为大一统王朝对于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话题优势,都提升了这个时代的关注度。这一时期的臣代君事件只有两起,分别是曹丕篡汉和司马篡魏。一对比就不难看出,被口诛笔伐的曹丕篡汉相比司马氏远没有那么严重,曹操杀了董妃和伏后却始终不敢动皇帝,司马昭的心腹直接指使刃杀皇帝还事后被包庇。事件本身的对比加上长时间的传播效应,导致人群对这段时期足够知晓,也足以建立对司马家的相当厌恶。
3.《三国演义》对该时期其他人物的定位。三国历史之所以传千家,《三国演义》功不可没,而作品中的主角可以说是刘备,以及继承刘备志向的诸葛亮,那么相对的反派就成为了阻碍主角的曹操,以及继承阻碍主角志向的司马懿。于是司马家不仅历史定位不佳,在说书人的口中这种印象还被不断强化了。代入当时的势力立场,不管是于魏,于蜀汉,于吴,都难以对司马家产生好感,再翻看历史,也可以发现对司马家的恶评并无太多不妥。于是演义和历史在定位和相对关系这个点上的各种因素一作用,司马家的道德风评也就难以翻身。
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风评较差的大一统王朝。司马家靠着古人视为无德的手段攫取了曹魏,并利用曹魏自身已确立的优势结束了三国,将中国再次统一。但西晋甫一开始,就先是皇帝卖官,官员比富,之后又是王族内斗,外族内迁,最终成了二帝辱死,东晋偏安,最有趣的是这些匈奴人和羯人,最早还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内斗“援军”。西晋从统一到分裂只用了短短24年,却造成了中国之后285年的大分裂,人民遭受苦难,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再次统一。西晋的士族在政治和制度上无大建树,擅长的是炫富和磕五石散,加之造成后来的大乱之世,落得一个“得国不正,治国无方,文帝弑主,武帝卖官,王族内斗,士族专权,自请胡族,匈奴破都,皇帝受辱,羊后被掳,祖逖憾死,智障君主”的下场。
第2个回答  2019-05-19
因为在古代的王朝中,虽然有很多篡位的臣子,如曹操,赵匡胤等,但是其中口碑最差的要数司马家了,在当时魏国的统治在三个国家中是比较好的,曹家的几任君王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也没有出现如东汉末年的乱局,百姓的生活已经趋向安宁,曹家在当时还是比较得人心的。其次,司马家的行为明显是模仿当年的曹家,但是曹家当年是东汉乱局,汉朝已经不得民心了,推翻汉朝是大势所趋,而魏国的时候百姓还是比较安宁的,因此司马家不得民心。又因为司马家的皇帝比较昏庸无能,更是出现了如司马衷这样的傻子皇帝,导致八王之乱,动荡了司马家统治的基础,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使大量人民纷纷南迁,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自然口碑不会好。
第3个回答  2019-05-01
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1.第一个明目张胆弑君的篡位家族。古人的道德讲究忠君爱民,连造反都要喊“清君侧”,起义有时也要冠一下伐无道的名头,即便再司马家之前有梁冀这种弑君案例,那也是用的下毒一类的暗中手段,大家只能推测是谁干的,难以100%定论。司马家弑杀的曹髦,本身是个傀儡,没有对人民无道之类的过错,被司马昭的鹰犬贾充煽动士卒,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兵刃杀害,贾充本人事后未遭处罚,女儿还可以成为晋朝的皇后。这件事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例恶性弑君事件,开了一个极坏的头,这也使得终晋一朝不敢提“忠”字。
2.所处的历史时期被谈论较多。不管是《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宣传作用,还是西晋本身作为大一统王朝对于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话题优势,都提升了这个时代的关注度。这一时期的臣代君事件只有两起,分别是曹丕篡汉和司马篡魏。一对比就不难看出,被口诛笔伐的曹丕篡汉相比司马氏远没有那么严重,曹操杀了董妃和伏后却始终不敢动皇帝,司马昭的心腹直接指使刃杀皇帝还事后被包庇。事件本身的对比加上长时间的传播效应,导致人群对这段时期足够知晓,也足以建立对司马家的相当厌恶。
3.《三国演义》对该时期其他人物的定位。三国历史之所以传千家,《三国演义》功不可没,而作品中的主角可以说是刘备,以及继承刘备志向的诸葛亮,那么相对的反派就成为了阻碍主角的曹操,以及继承阻碍主角志向的司马懿。于是司马家不仅历史定位不佳,在说书人的口中这种印象还被不断强化了。代入当时的势力立场,不管是于魏,于蜀汉,于吴,都难以对司马家产生好感,再翻看历史,也可以发现对司马家的恶评并无太多不妥。于是演义和历史在定位和相对关系这个点上的各种因素一作用,司马家的道德风评也就难以翻身。
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风评较差的大一统王朝。司马家靠着古人视为无德的手段攫取了曹魏,并利用曹魏自身已确立的优势结束了三国,将中国再次统一。但西晋甫一开始,就先是皇帝卖官,官员比富,之后又是王族内斗,外族内迁,最终成了二帝辱死,东晋偏安,最有趣的是这些匈奴人和羯人,最早还是成都王司马颖的内斗“援军”。西晋从统一到分裂只用了短短24年,却造成了中国之后285年的大分裂,人民遭受苦难,直到公元589年隋朝再次统一。
第4个回答  2018-12-07
因为有三国演义,和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典故,所以他们的故事更为人所知。再加上三国周边的游戏,电视电影和产品,所以这些人物在近代变得流行。

历史上谋朝篡位的人物非常多,有不少还是非常著名的帝王,但由于流传后世的故事里,没有突出他们的篡位历史,如果没有看历史书,我们很多时候甚至不知道他们都是篡位的。

再有就是史书记载的问题,以前记事是不可以乱记的,只可以由专门的臣子去记,所以篡位成功者的夺位情节不会太深刻,都会写得漂漂亮亮。平民跟统治者们之间的争斗本来就不会有太真切的关系,而且他们一般不识字,只有以口相传,当时流行的坊间舆论不会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记。我们认识的口碑,很多都是因故事流行而流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