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六部长官,编制定员仅有一人,为何明朝却经常一部多尚书呢?

如题所述

相信了解过明朝官职体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作为明朝的中央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最高长官都是官秩为正二品的“尚书”。

而且在各部的编制名额上面,也都白纸黑字的表明了只能由一人担任。


就好比如兵部,如果现在选择让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那么这个空缺也就等同于是占满了,如果想要再让一个人升任兵部尚书的话,只能等袁崇焕离任或者是调到其他机构。

但是纵观明朝史书,却时不时就会出现一部多尚书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一职多官”现象。


明朝往往“一部多尚书”

就像《明世宗实录》中的记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蒋冕,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毛纪,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费宏。”

其中“蒋冕”、“毛纪”、“费宏”三人都是同时期的明朝官员,但却同时都是“户部尚书”。

除此以外,在明朝官职体系中,“武英殿大学士”的编制名额也是只有一人,但“毛纪”以及“费宏”两位却也同时都是武英殿大学士。

至于“少傅”、“少保”、“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在明朝基本都是“加官”,只能说是代表其功绩和身份的荣誉官职,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管辖范围,所以一般没有具体的人数标准。


再比如《明穆宗实录》中的记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掌吏部事高拱,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

又是两个同时期存在的“吏部尚书”,以及“建极殿大学士”。

类似的案例在明朝史书中比比皆是,明显就跟明朝官职体系所标明的编制名额截然不同。

难不成是因为事务太忙,所以得同时分配几个人一起做?显然不是,否则也就没必要再让这些人去兼职其他的官职了不是吗?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岂不是代表着明朝官职体系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存在?

当然不是,如果明朝的官职体系真的毫无意义的话,也就不会流传至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