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

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

而应谨重地分析,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

同时土货大量出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鸦片战争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战争直接破坏了中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当地人民受到蹂躏、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损失惨重。

二是战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进行三次政治大借款,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这使中国白银继续大量外流,穷了中国、富了列强,并在继续破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

扩展资料:

影响:

“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民国十三年(1924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特别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为全国政权后,中国法制进程因中国国民党在包括立法、司法在内的各领域全面推行“党化”而暂时停止。但这时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文本仍大体承袭了清末新政的成果。

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重要的一页,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尽管它最后的发展方向并未与这场军事变革的发动者——清政府所预期的一致,但是新军建设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进程的多项先河,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进步。

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在这方面的变化是十分突出的。其一,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其二,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由于清政府号召办学,又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加上废除科举制度,于是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三,由于清朝政府的号令及地方官和个人的努力,很快地出现了留学的热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08
请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内忧外患: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其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第3个回答  2019-05-29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他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