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请教:我最近要写“《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这篇论文,请问谁能帮忙点资料?

还是没有满意答案啊。。。。

我来讲下《秋窗风雨夕》。它暗写了一个政治或军事事件。

再评这首诗,作者隐写政治的手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这两句直接写出外部环境,以秋花秋草自喻自己一方的势力,而自己有如这耿耿秋灯一样,有些风雨飘摇之态。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这两句写出了事态直接的变化,秋窗是自己的势力,秋不尽,是势力弱势之态;风雨助凄凉则是写出了事态变化,有“风雨”来袭,更加使自己方的势力受损,已经支持不住了。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此句写出了外部敌对势力“风雨”来势太快,本来自己方还有“秋梦绿”即对未来还有些幻想,但如此一来,惊破了这些“梦”。

抱得秋情不忍眠,且向秋屏挑泪烛。

秋情就是“失败的情报”,不忍眠,就是事态已经急剧恶化,不过睡眠;挑泪烛说明是将要熄灭的蜡烛支撑起火焰,使之振作,不熄灭,但努力也是无补的。“秋屏”也暗指自己方的势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爇短檠(读作若短情),指燃烧的蜡烛太短,将要烧到烛台,这句接了上句的“挑泪烛”,说明努力振作的作用也是短暂的,已经要到尽头了。牵愁照恨说明这个时候对于自己方造成失败进行了总结,牵出了愁,照出了恨。动离情,则指出大家可能都想逃避了。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这句话说出了作者对环境的再次说明,你们能跑到哪里去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谁家何处”明确写出了“风雨”的势力之大。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罗衾是自己贴身的,这里指是自己的贴身侍卫或丫鬟等身边人,不奈秋风力则指出身边人已经动摇受到了打击。残漏声就是指雨水已经到了身边,秋雨急,是指外部的敌人越来越多,写出了自身已经很不安全的情况了。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这句是用似人的写法,把风雨之声就像是离人在身边哭泣一样,而潜在的政治台词是:一晚上与“风雨”的斗争,自己身边已经有人哭泣着准备“赴义”,即指离人。灯前句隐写个“淡”字。惨淡之意。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斗争已经暂时停止了,“寒烟小院”是指自己身边的势力已经萧条;“疏竹”指势力的人少;“虚窗”是指势力的人弱,"时滴沥"则是不断的有人悲泣或死亡。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斗争已经注定失败,这“风雨”能够放过自己这方吗?期盼着能够躲过打击,作者的悲伤已经到了极致,有如“泪洒窗纱湿”了。

整个这首诗是记录的写下了一起夜战,战争的结果是诗作者方的注定的失败,开始就对自己方作出了判断,那就是“秋花秋草”,对敌对方则用了“风雨”,这些以物和自然来喻人的写法其实在“元明清”时期有很多,文人对此也有较深的理解。只是《红楼梦》的后半部份一定是涉及更多的政治写实,才会惨遭迫害,乾隆本想彻底消灭《红楼梦》,但当时文人墨客已经疯狂抄传这部书,所以在两次试图彻底消灭失败后,采用利用高鄂和程伟元所谓的“寻到后半部”谎言,把其他版本《红楼梦》消灭,引导大家去看这已经改得有些面目全非的半真半假的《红楼梦》,所以我只读半部《红楼梦》,再去读那古往今来的红学家的著作,加深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和那段模糊的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1
书店有专门研究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书 ,在网上搜的大多数是互相转载粘贴而来,不如去当地新华书店找找,那才是最可靠的资料。
给你一个网址,说的是《红楼诗词鉴赏》
第2个回答  2010-10-25
GOOGLE啊,还有自己去看一遍红楼。
论文更看重的是你的是收获所得和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的展现你能力的东西。所以自己看原版是不可或缺的。
查资料绝对不可以照般,不要让资料局限了自己的思考。
祝你成功哈o(∩_∩)o ~
第3个回答  2010-10-21
多看看一些红学家的讲解呗。
第4个回答  2010-11-01
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