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名词义:
1、会意字。本义:诉讼;打官司。

【引证解释】: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

【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3、言辞;文辞。
【引证解释】: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特指政令之词。

【引证解释】: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5、借口;口实。

【引证解释】: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6、古体诗的一种。如:木兰辞

动词义:

1、说讲。

【引证解释】: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

【引证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推却不受。

【引证解释】: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4、审讯。

【引证解释】: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5、遣去。

【引证解释】: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拼音】: cí 

【组词】:

1、告辞 [ gào cí ]

【释义】:原指向主人辞别,现在通用指辞别。

【例句】:他心里不高兴,没有向大家告辞,就一个人走了。

2、辞职 [ cí zhí ] 

【释义】:辞去所担任的职务。

【例句】:教练辞职后,球队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成绩一落千丈。

3、辞世 [ cí shì ]

【释义】:避世,隐居;逝世;去世。

【例句】:上述是笔者观点,主要是两位大师辞世,情有所动,因而写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4、谢辞 [ xiè cí ]

【释义】:辞谢,告辞;答谢的话。

【例句】: 从去年起,我谢辞各种应酬,做一些真正由我做、我能做、我爱做的事。

5、遁辞 [ dùn cí ]

【释义】:.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

【例句】: 然而实际上,诸如此类的怀疑和遁辞只会把协定打入冷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3

释义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