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地震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构建分区分级防震减灾体系[,,]

如题所述

地震风险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从地震风险的自然属性看,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虽然地震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某种规律性。人们可以在深入了解地震发生规律和灾害形成条件的基础上,评估地震风险发生和影响程度的可能性; 而从地震风险的社会属性讲,虽然地震灾害的发生无法避免,但人类可以通过减少受灾体的数量和增强对地震风险的适应和承受能力 ( 如防灾、备灾、抗灾和救灾等能力的提高) ,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从而减少地震风险。近年来国内外的地震风险管理与减灾实践表明: 在人类无法控制强震发生、甚至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对地震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的条件下,通过对地震风险的综合评估,编制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风险分布图,辨识高风险区,不但可以为各级政府更为有效地指导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可以更有效地为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建设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区域环境评估、确定区域地震灾害保险费率等方面提供决策技术支持,从而保障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一) 研究编制地震风险系列区划图,划分防震减灾区

1. 研究编制地震风险系列区划图

我国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交会部位,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使中国大陆现今活动性增强,聚集了发震的能量。同时,在中国大陆表壳发育了一系列活动性构造体系,在其活动性更强的特殊部位,主要是活动性断裂带,便可能使能量释放,导致地震发生。构造的差异性决定了地震分布的不均一性。另外,构造的差异性,导致地貌条件和水文系统、生物系统和局地气候变化,进而导致和影响了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造成灾害损失的地区差异性。为了反映地震和地震灾害及受灾体等分布的区域差异,需要以活动性构造体系、构造活动性和社会经济分布的地区差异性为基础,研究编制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地震风险性、防震减灾能力、地震次生灾害等各种类型的区划图,以指导防震减灾的区域针对性。

地震风险系列区划图是反映区域地震危险性、危害性、风险性和重大承灾体分布、防震减灾能力等区域差异性的图件,是制定国家与地区防震减灾预案和指导地震应急行动的基础图系,主要包括: 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地震危害性区划图、地震风险区划图、地震次生灾害区划图、地震灾害深度区划图与地震风险对GDP 的影响程度区划图、地震伴生灾变区划图、防震减灾能力区划图、防震减灾目标区灾害等级区划图

防震减灾目标区等级区划图是制定国家及地区防震应急预案和分区分级对策最重要的基础性图件。

2. 划分防震减灾区

根据地震系列区划研究,我们将中国划分为七个防震减灾区。

这七个地区,无疑是我国需要开展防震减灾的地区。但是,这七个地区面积都很大,而且地震活动程度因地而异,差异性很大,因此为了突出重点,合理利用防震减灾资源,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区划研究,从中圈定出重点防震减灾区。

( 二) 评估地震风险等级,圈定防震减灾重点风险区

1. 研究社会可接受地震风险程度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没有能力阻止地震的发生。破坏性地震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进行地震监测预报,增强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区域防震减灾能力,采取有效的地震应急行动等措施,当然会减少地震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一项减灾行动都是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代价的,如果处处盲目过多的提高设防标准来防止可能会发生 ( 也可能不会发生) 的地震灾害,必然要增加、甚至成倍增加造价; 任意的提高地震应急等级,扩大应急行动范围,由于“小题大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可能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大,给国家和地区、个人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易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客观、深入地研究地震活动规律,科学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在既能保证地震安全和又可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进行权衡,根据社会对地震灾害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地震设防标准和地震应急等级规模,才能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如何既要保证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下,又要使减灾投入不致过大而 “成灾”,就需要首先对区域安全可接受地震灾害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制定协调适度的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计划,以使地震灾害损失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地震灾害,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一定限度,势必对人类心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造成一定威胁,这个限度我们称之为不可接受灾害损失程度,主要包括不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和不可接受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率。

区域不可接受地震灾害程度是遴选防震减灾重点风险区的重要指标。中国是个多震的国家,许多地区或大或小都可能遭受地震侵袭。有些地区地震震级、烈度很小,有震无害; 有些地区虽然有害,但震害损失在社会可接受范围之内。我们认为对这些地区应该进行常规性的防震减灾,但不一定开展社会总动员的大张旗鼓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行动。因此有必要改变过去那种主要根据地震震级、烈度决定是否开展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行动的习惯思路,变更为主要根据社会可能遭受的地震风险的大小去决定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行动的新思路。

为了将这一新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需要监测预测地震的震级烈度; 不仅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依据; 而且还要研究社会承灾体的价值和易损性,评估可能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小,研究社会不可接受的地震损失程度,然后按一定标准将损失大于社会不可接受地震损失程度的地区圈定为防震减灾重点风险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