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坚决不和亲、不割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事原则?

明朝帝王的气节从何而来?

因为明朝就没有和亲的必要,而且朱家人骨子里就没有屈辱求和的想法。


明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硬的王朝之一,明朝历史上从不和游牧民族,不服就是打,而且明朝到了朱棣时期,主动把都城迁到了北京,北京当时处于明朝疆域的外围,是守卫边疆的要地,朱棣这样做是让天子去守国门。

因为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一直把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作为国家外患的主要威胁来对待,游牧民族想入驻中原,因为草原上的东西已经养不活他们了,而中原的王朝不允许这些游牧民族进来,这就造成了矛盾,所以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贯穿中原王朝的历史。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就是告诫子孙和百姓,天子是守卫国家安全的第一层和最后一层保障,边疆是王朝强盛的基础,所以朱家人从骨子里是不能接受求和的,有外患入侵那就打。

除了不能接受求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明朝没有必要求和。明朝没有经历过汉朝早期的那种窘境,汉朝早期刘邦经历了白登之围,而且当时汉朝建立在废墟之上,没有能力和游牧民族抗衡,所以选择了和亲,先拖住游牧民族。

但是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的,当时元朝征服了整个亚洲,甚至是半个欧洲,基本解决了强大的外患,而且明朝的前两个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是以武力服人,朱棣曾多次亲征,解决了明朝的外患,所以明朝没有必要和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2

一个政府的精神和性格一旦决定,就很难改变了,这种精神不会随着局势变化而改变,有时候会救人,有时会害人,所以纵览明朝276年,不管是明代宗,嘉靖还是崇祯,北京城被围,都没一个跑的。相比清朝,每次被围皇帝都早早的跑了。

从现在的角度看,都纠枉过正了,两宋在游牧民族武力空前强盛时自己砍掉了自己的武力,明朝在可以议和时却偏偏选择了强硬地承受腹背受敌。但,就当时而言,未必就不对,赵匡胤眼前只看到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他家的宋会不会变成“六代”都不能确定,连储君都立的是弟弟而不敢立自己成年了的儿子。没有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说不定北宋20年就没有了,哪还轮得到300年后蒙古灭南宋。

适当的妥协有的时候对维持和平是有利的。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一般都只是只打不和,相比于北宋的澶渊之盟所带来的和平,明朝的边境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到了崇祯后期,朝廷实在是撑不住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偷偷向皇帝建议和后金讲和,崇祯也比较动心

大明的强硬不割地不和亲,也不是没收益,连大明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也强硬地立一个皇帝就是了。蒙古也先带着皇帝叩关,连皇帝亲自去也吃闭门羹。大明当时不强硬是要吃大亏的。皇太极时期就不要指望了,除非你能在野战中成建制的歼灭一部分核心八旗,否则靠什么经济战消耗战,想都不要想。越拖皇太极地盘越大,肚子越肥

第2个回答  2019-10-04
这主要是明成祖朱棣天子守边,留下的祖训,为的是激励后人要敢于抗争
第3个回答  2019-09-29
明朝时期还是非常有实力的,疆域广阔使得明朝帝王更加的有自信,更加的有底气。
第4个回答  2019-10-10

这有可能是来自一个名族的骄傲和传统,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是他们的骄傲,这也说明这个名族的强大,足以让他们骄傲下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