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总督叶名琛为何被称为“六不总督”,其晚年如何度过?

如题所述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9——1859年)被称作“六不总督”,“六不”即时人称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英国交涉时所采取的应变措施,“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此言即讽刺其对外交涉时顽固不化,应变无方,有误国家。史称叶名琛“性木强,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颇自负,好大言”,很明显的一位刚直、好大喜功但缺少应变的官吏形象。性格即命运,这种性格也奠定了叶名琛一生的悲剧经历。

(海上“苏武”——叶名琛)

叶名琛(1807——1859年),湖北汉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取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十八年外放陕西兴安府知府,此后仕途平顺,屡有晋升。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叶已升任广东巡抚,年仅四十,坐镇一方。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通过坚船利炮,强订条约,迫使清朝打开国门,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而清廷统治者、士大夫与民众意气难平,民间抵抗英国的势力一直存在,并得到官方的默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叶就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领导民众抵制了英国入广州城的运动。叶善于利用鼓噪民气,加以御敌,并得到统治者褒奖,将其始终放于广州的对外前线,进行交涉,叶终其一生也是对列强侵略持强硬态度的官员。

(徐广缙雕像)

从叶的履历来看,叶并不是单纯的文弱书生形象,也有辉煌战绩,其曾在广东诛杀数万叛贼,并成功消灭了拜上帝会在两广剩余势力。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中方以搜寻海盗为名,扣押了英方所雇的华人水手。英国领事巴夏礼致书责难,叶释放被捕水手,但拒不道歉,这引发中英外交冲突,并最终升级为战争。叶名琛坚决不与英方面商解决方案,一味拒绝,虚与委蛇。英军势强,攻陷广州,但因人少难守,不久即退出广州。叶名琛依旧纵使民众火焚城外各国商馆及洋行,以示报复,并且上报朝廷“连战连捷”。

咸丰七年(1857年),英国遣大军额罗金到广州,要求叶赔款善后,叶坚决不从,但也并不积极备战,反而从事扶乩等邪术,妄图致胜。11月,英军攻陷广州,据守炮台要点,要叶名琛十天内出面谈判,叶不许。最终,英法美联军占领广州,叶名琛在广州左都统衙署内被擒获。并被英人挟至印度孟加拉。被俘虏后,叶还时常写诗作画,自述其志,并自命为“海上苏武”。直至咸丰九年(1859年),叶名琛去世,英国乃归还其遗体,并有传闻称叶是不食英国人之粟,才绝食而死。

(外人眼中的叶名琛)

《清史稿》不无后见之明地称,道光咸丰年间,海禁大开,在不知外务,纵使民气的情况下,叶名琛因此骄愎致败。总之,从道德而言,叶似乎大德无亏,但未能睁眼看世界。后人也不必苛责,这是清朝闭关锁国、沉湎自醉的代价,叶名琛更像是替当时愚昧闭塞的清廷背了锅。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一《叶名琛传》

2、陈双燕:《论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