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是什么

如题所述

荆棘是一种植物,它原来是指两种植物:荆和棘。
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

荆现名牡荆、荆条、黄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荆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后来还演变成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荆室”“拙荆”,或简称为“荆”。
棘是鼠李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它的枝条多荆,民间常用它作围篱。最早囚拘奴隶也以棘丛围绕。以后“丛荆”也成了囚拘之所的代名词。在科举时代,为了防止考场上传递作弊,围墙上也满插棘枝,故考场也称“棘院”或“棘围”。棘在野外常与荆混生,因此就产生“荆棘”

“荆棘”一词。荆棘丛生最易阻塞道路,又借喻作艰险处境或者纷乱局面,成语“披荆斩棘”和“荆天棘地”由此引申而来。

荆棘 [jīng jí]
出 处:《史记 廉颇蔺相如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03
荆棘从字意上讲,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在文学用语中多指奸佞小人、纷乱、喻艰险境地等意,又有芥蒂、嫌隙之意。
词语释义
【词目】荆棘
【拼音】jīng jí
基本解释
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
斩荆棘。——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历史出处
1. 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

汉 班昭 《东征赋》:“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 比喻奸佞小人。
《楚辞·东方朔》:“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
《文选·袁宏》:“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荆棘损芝兰。”
3. 比喻纷乱。
《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剡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4. 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5. 芥蒂;嫌隙。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第2个回答  2016-03-03
荆棘从字意上讲,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在文学用语中多指奸佞小人、纷乱、喻艰险境地等意,又有芥蒂、嫌隙之意。
第3个回答  2016-03-03
荆棘从字意上讲,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