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为何诱发了百年的乱世呢?

如题所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虽为帝王独有,治理却非他一人,官员选拔尤为关键,官员清廉,国家昌盛,官员腐朽,王朝衰落,隋出科举,选任官员,在此之前,如何选官?

在中国古代一共出现了4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先秦时期实施世官制,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时期是九品中正制,到了隋唐以后才开始了科举制。看起来这些制度似乎并不复杂,只有4种,但其实每种制度之间的差异极大,就比如今天说的察举制,当时是由汉武帝主要推行的。当世卿世禄制被推翻以后,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出现,用来适应新王朝的体系。

没想到汉武帝的一纸诏书却让无数的平民百姓失去了翻身的机会,察举制成为了一场名门望族之间的明争暗斗,而这些平民百姓成为了围观者。


秦朝统一中原,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封建世袭制度土崩瓦解,秦二世而亡,汉太祖刘邦建立汉朝,统一天下以后急需一种适应汉朝体系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当时的刘邦求才若渴,手底下也非常缺能干之事,于是下了一道求贤诏,要求各郡国推荐有治国才能的贤士,来为自己治理国家,刘邦的这一道求贤诏:

“居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这就是察举制的雏形。

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才逐渐成型,当时的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国家层面设立太学,从太学之中毕业的人,考得甲等,任命为郎官,郎官听命于光禄勋,当作备用,当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就从这些郎官之中挑选。这套政策就是典型的自产自销,自己培养人才供自己所用,后来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法。

就像三公九卿,太守县令等官职,由朝廷直接任命,郎官就是任命的主要人群。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考试通过成为郎官,如果在太学之中,考试成绩是乙等的话,那么就可以成为郡吏,那些有朝廷任命的官员,就从这些人中选出自己的幕僚,魏国的大将,张辽,徐晃等人皆为郡吏。

我们再来说说“举”。其实在之前就曾经有过推选人才的先例,当时的选举制度,非常类似于如今的选举,从乡村镇县等单位选举人才,选举主要分为三种。

第1种推荐制度,就是在新帝登基的时候会大规模的选举人才或遭遇天灾人祸,急需人手时也会要求地方。选中者称为贤良,成为贤良方正的代表,以后方可入朝为官。这种选举制度是没有固定时间的,当时主要的考核方式就是政府机关将一些政治问题写在竹简上,由这些贤良们回答,通过他们的回答,由皇帝选择人才。

晁错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贤良,当时有100多人前来对策,只有他的回答深得汉文帝青睐,于是就被升为了中大夫。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董仲舒也是曾经被推荐为贤良参与了对策,才成为了一朝宰相,当时他针对汉武帝天人三策的政治方针,阐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还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

这种选举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他人选举,你也可以毛遂自荐。在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东方朔就曾经连同上千人一起上书自荐,最后成功得到了提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