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功绩如同秦始皇,为什么后世对他的评价没有超过唐太宗和宋太祖呢?

如题所述

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刚登基不久的北周宣帝宇文赟突然病危不久死去。继立的静帝年仅八岁,北周的军政大权尽落入宣帝的岳父外戚杨坚手中。杨坚祖上是北周的开国功臣,被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了其父的爵位,历任北周朝中的重要职务,逐步掌握了朝中大权。

宣帝去世,静帝年幼,杨坚受遗诏辅政,以大丞相的身份节制朝中内外一切军事事务,逐步掌控国家大权。同时杨坚身边又有一批汉化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的支持,如刘昉、郑译、李德林等这些官僚贵族集中在杨坚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为杨坚发动政变提供了有力支持。

隋朝的建立在公元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隋文帝即位后先是整顿朝中内部事务,平定北周旧臣的叛乱,尽杀宇文氏部族,消灭叛乱的因素,然后平息北部边患。

另外,隋文帝即位以来实行的改革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北方的隋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已经大大超过南方的陈。经过长期的准备,隋文帝于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派其子杨广率八路大军,南下伐陈。次年,隋朝大将贺若弼、韩擒虎率军渡江直取建康,俘虏了陈后主,陈朝灭亡。至此,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近三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结束,国家再次实现了统一。

开皇之治隋文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上,他改革官制,裁汰冗吏,废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颁布新法《开皇律》。经济上,招抚流亡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军事方面,隋文帝继续推行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并加以完善。

经过隋文帝的种种改革举措,隋朝初年的社会逐步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整个开皇年间,“君子闲乎其生,人各安其业”,“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史称“开皇之治”。

尽管隋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但其性格多变,晚年喜怒无常,疑心甚重,对许多开国元勋和重臣杀戮,甚至经常滥杀无辜,刑罚严峻。“盗一钱以上皆弃市…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时行决”。正如后来唐朝贞观年间君臣们总结隋文帝时期的教训时所说的一样,“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可见,隋朝危机在隋文帝末年已经开始显现,“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

隋文帝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杨勇好奢侈,多内宠,逐渐为隋文帝和皇后独孤氏所不容。杨广虽为次子,但在灭陈战争中军功显赫,麾下有一批强兵猛将,又和重臣杨素联合,向文帝揭露太子杨勇的种种过错。最终文帝听信谗言,废掉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文帝晚年病重,太子杨广弑父篡位,登上皇帝宝座,是为隋炀帝。炀帝即位后,派兵镇压了其弟汉王杨谆的造反,巩固了自身的帝位。

隋炀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即位后不久就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驰道,筑长城,改革科举制。从其本身出发点看,这些举措无疑是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的。营建东都和开凿运河,可以加强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统治,沟通南北,加快南北物资的调配修驰道、筑长城可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改革科举制,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但是炀帝个人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征发无度。他的一些统治举措逐步转化成了暴政,百姓深受其害,隋朝社会矛盾迅速激化。除了这些暴政之外,隋炀帝还穷兵黩武,频繁对外发动不义战争。连续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妄图征服高丽。

这些不义之战征发了大量的兵役和劳役,百姓苦不堪言。最后,隋炀帝还连年巡游,曾三下江都,大巡塞北。炀帝在位期间常年在外,其居京时间竟不足一年。每次出巡,炀帝都要求各地供奉美食、珍奇异兽等供其享乐,许多当地百姓纷纷破产。这一系列暴政使得隋朝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远征高丽的失败大大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社会危机,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门阀豪强等贵族势力趁机利用这个机会组织扩大自己的势力,使随朝快速瓦解。

随文帝杨坚结束分裂统一中国有功,但篡位手段卑劣,晚年推行暴政不得民心。所以不被历代儒学者推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