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台湾名称的演变

如题所述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其名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春秋时期,台湾被称为“岛夷”。《尚书.禹贡》等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显示,台湾当时属于中国的九州扬州。先秦时期,台湾被称作“瀛洲”。秦朝时期,台湾被称为“东鯷”。三国时期,台湾又被称为“夷洲”。隋唐至宋朝,台湾的名称变为“流求”,而在元朝则被称为“琉球”。
明朝初年,台湾被称作“东番”,当时商船航行海峡时,常以台湾北部的高山作为导航标志,因其山形似鸡笼,故有“鸡笼”之称。台湾西部港口是渔民修船和补网的场所,被称为“魍湾”,后来这一名称泛指整个台湾。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等称呼,福建沿海居民则称之为“埋怨”,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大陆人民在开发台湾时遭遇不幸,有的因风浪丧生,有的因水土不服而亡,故得名。
这些名称在发音上与闽南土语“台湾”相近,因此被沿用。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似弯弓,浮出海面如同平静的春台,故得名“台湾”。1662年2月1日,郑成功击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开始将台湾称为“东都”。后来,郑经将其改称为“东宁”。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进击台湾,恢复台湾的名称。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台湾”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