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是喜欢隐居,难道他们的父母不会反对吗?

古代人有学识的人总是喜欢隐居,不如谋求功名,作为父母不着急吗?这孩子白养了吗?

古人总喜欢隐居,这是一个非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明白的事情。而且古人隐居大多数都是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归隐深山老林中,享受田园生活。我认为不仅仅是古人喜欢的,也是我们现代年轻人希望的,向往的!

我们先来说说历史名人陶渊明。 陶渊明从29岁为州祭酒到彭泽令辞官为民共13年。因为他当时看不惯官场和政治的腐败,从而结束了他仕途的生涯。陶渊明隐居的二十多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的隐居者大不相同。


据记载,陶渊明的性格本质就是追求心灵最大的自由和舒适优雅的生活。官宦生活和陶渊明崇尚的特质截然相反。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也透露出就任县令也是生计所迫,后来之所以辞职,是因为性格使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意违心的迎合自己的上司混迹官场。


我们都知道兵圣孙子,孙武成年之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为了躲避国内的战乱,他逃到了吴国。 在这段时间内,孙武隐居苏州穹窿山(也有学者说孙武并非隐居于此)。我国古代一代兵圣孙武隐居此地著作出《孙子兵法》。后来帮助吴王攻破了楚国都城,后因为吴王膨胀终日沉迷于酒色当中,这时孙武决定离开吴王继续回到山林当中生活。(最后孙武决定离开吴国,独自回归山林当中隐居。)孙武也曾劝说自己的好友伍子胥跟自己一块归隐山林,可惜他的好友伍子胥没有听他的劝说,最后伍子胥也被夫差赐死。


 è¿™é‡Œåªèƒ½ä¸¾ä¾‹ä¸¤äººè¯´æ˜Žï¼Œä¸”那些萧何,刘伯温,诸葛亮,徐庶这样的名士不能一一举例。白居易曾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些名震一时,流传千古的名流人士有些隐士难言之隐。有些则是韬光养晦,有要一日能出入将相;但是这些人大多为效力者取得天下后,功成身退,做一名隐士。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功高盖主,高处不胜寒。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敌国破,谋臣亡。帝王心术,他们早已看的一清二楚。


但是,还有陶渊明,竹林七贤。这类人物亲见官场上的潜规则,最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心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清贫日子也不愿入仕为官。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么就是看透了世事。也有部分隐居人士是被社会,政治,时代所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为什么会反对呢?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欢功名利禄,有些人淡泊名利,无论怎么样,这些人都选择了自己的路,父母只能去影响劝说他们,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2个回答  2019-07-04
为人父母的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幸福,如果说隐居是孩子想要的,我觉得做父母的都是会无条件的支持他。
第3个回答  2019-07-03
我觉得隐居不是说非要在深山老林里刀耕火种,以采集捕猎为生,隐居更多是一种心态,找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断绝与各路冤家之间的联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这也是一种隐居。古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才隐于野,如何隐居看得是心态,像宋朝那帮人成天说自己隐居终南山最后只为了求个官做,那不叫隐居,那叫作秀。如果是前一种父母应该不会反对。
第4个回答  2019-07-04
有这样的儿子,想必父母也不是追求功名的人,至少是氏族,而家族也不需要靠一个人,说不定这样还可以增加家族声望,毕竟隐居也不是不求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