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呢?

如题所述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同时做战,分散了明军的力量,导致最后明朝失败。明朝与满清的做战起始于明万历年间十一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抗明,把对明军的战线拉伸到宁远一带。

一、明朝与后金的战事

明朝起用大将袁崇换在宁远大战中重伤努尔哈赤,取得大胜。从此明朝的战线业逐步稳定了下来,便开始与后金形成拉锯战。虽说明朝在对后金几十年战争期间失败远多于胜利,但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以及正确指挥,硬是把局面打成僵持。明朝的国力要比后金强厚,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明朝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二、明朝与农民起义军的战事

可是不巧的是,在国内却发生了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首先发生在西北,这也是有原因的,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崇祯的沉重税赋。使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无奈之下,百姓只得造反。

由此可以看出,明末农民大起义与崇祯实行的政策是有关的,而实施这一政策又与后金的做战有着必然的关系。但崇祯在处理农民起义的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由此走上了两线做战且对明朝不利的局面。明军与起义军的战斗从崇祯二年开始,一直连绵不断,也经历了好几任指挥官,从一开始的杨鹤到后来的洪承畴。

明朝两线作战的弊端

从崇祯六年明军杀掉起义军领袖紫金梁,到崇祯九年杀掉领袖高迎祥,明军对起义军的围剿已取得空前的胜利。在洪承畴的率领下将要把起义军将要彻底的剿灭干净的时候,明军的两线做战的弊病显现了出来。

当时清军突然向明朝发起进攻,连连告捷,威胁到京城,崇祯只好从围剿起义军的前线抽调大量的部队返回保卫京师。有着对农民军极高战绩的卢象升率军回援,这下缓解了农民起义军极大的压力,让农民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借此机会修整,如果没有这次的清军的进攻而使得明军回救京师的话,那么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命运很可能就同高迎祥等人一样了。

清军退却之后,崇祯又加强了对农民起义军的围剿,任命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他制订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策略来剿灭农民军。洪承畴调集明军的主要精锐部队,对农民军大力打击。很快,农民军的处境又陷入了困境,和李自成、张献忠齐名的刘国能却投降了明朝,而张献忠也于崇祯十一年受抚,李自成率军与洪承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潼关南原大战,战后只剩下了八人八骑逃走。

在眼看各地农民军将要被明军的绳套勒的窒息而死的时候,清军又一次的进攻明朝,这又给了农民军一次新的生命。清军这次对明朝做战长达五个月之久,一直持续到到崇祯十二年初才结束,围剿农民军的将领卢象升在与清军的做战中战死。

松锦之战后,明朝国力明显下降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围攻锦州,崇祯皇帝只能放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暂且不管,集中了几乎全部军队共十三万人,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援救锦州。随后发生了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会战,史称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已明军惨败而告终,明朝多年的精锐主力部队损失怠近,钱粮损失无数,这几乎就是明朝的最大的家底。松锦之战之后,明朝几乎没有大将和精兵钱粮用来对抗国内的农民起义军。

自此以后,农民起义军在对明军的做战中屡战屡胜,李自成终于在崇祯十七年初攻占了京城。以上就是明朝两线做战,同时对满清和农民军做战的过程。由于这一战略上的极大的错误,造成了明朝的亡国。

小编总结

如果当时崇祯皇帝能够对力量强大的满清采取妥协的策略,和满清议和,而把全国的兵力、财力、良将、粮饷等用于对内的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按当时明军的实力是可以把农民军消灭干净的。

要知道明末农民起义开始只是起于西北,后来明朝亡国的时候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不过以几个省为根源而已,南方各省风调雨顺根本就没有起义的意思,而绝大多数的省份根本就没有反对明朝,甚至是忠心耿耿的维护明朝的。

以当时明朝的实力,同时对外对内做战则具有极大的困难,但是只是单独对付一群乌合之众到处流窜,早期并没有政治愿望的弱敌农民军则没有什么大问题。明朝当时的强大敌人是满清,满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英明的领袖和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半游牧半狩猎的而且统一强大起来的满人民族当时是和明朝有着国与国的关系。

这一切不仅让后人扼腕长叹,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亡于两线做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