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形势分析

如题所述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其年均降水560~1300 mm,干燥度K值0.7~1.4,属湿润—亚湿润区;自然区划属森林草原景观。据此,本区应无荒漠、沙漠存在。但我省又处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变率大,多以暴雨形式集中于夏季降水。省北半部冬、春多大风,蒸发强烈。山丘区与黄土分布区垦殖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对照联合国INCD组织关于土地退化与土地沙漠定义,我省又存在土地退化与土地沙漠化现象,不容忽视。

1.土地退化与荒漠化类型

我省的荒漠化(沙漠化)从成因类型可分为水蚀、风蚀和盐渍化;从形态类型分为石漠化、土漠化、砾漠化、沙漠化与盐漠化。水蚀即水土流失。它是石漠化、土漠化与砾漠化的主因。水土流失主要发生于山丘区与黄土分布区。其面积广,危害大。风蚀是沙漠化的主因。它主要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沙土区和黄土分布区。该类地区的流沙与沙尘暴危害亦相当严重。盐渍化主要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低洼易涝地与古决口扇缘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危害已渐轻。根据植被覆盖情况、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水蚀类型荒漠化划分为9类;根据沙地土质、微地貌形态与植被情况将风蚀类型沙漠化分为4类;根据盐渍化程度的轻重将盐漠化分为2类。详见表10.5.1。

2.河南省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形势

(1)土壤侵蚀

建国初,我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120000 hm2。据1985年遥感调查,我省土壤侵蚀模数大于500 t/a.km2的有6580000 hm2,占全省面积的40%。其中,中度侵蚀以上(≥3000 t/a.km2)区1400000 hm2,占山丘面积的27%。全省山丘区每年流失土壤236 Mt,相当于年损失20 cm熟土层耕地97000 hm2。据1999年发布的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我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7000hm2,尚余水土流失面积3463000hm2。因毁林毁绿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6000 hm2,全省年流失土120 Mt,相当损失耕地24000 hm2。流失N.P.K养分折合标肥1 Mt。据本次遥感调查,全省因土壤侵蚀(≥500 t/(a.km2)而发生土地退化山丘区有3634000 hm2,占2°以上山丘区面积的58.3%。其中,中强度侵蚀以上(≥3000 t/a.km2)、具荒漠化倾向的地区有3323000 hm2,占2°以上山丘区面积53.3%。全省水土流失较强的地区为:

表10.5.1 河南省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形势分析表(遥感调查)

A.黄土区

我省黄土区总面积1656000 hm2。其中,水土流失强烈的黄土覆盖山、丘、梁、峁区即有962000 hm2,占黄土区的58%。黄土区是我省水土流失的“第一大户”,土壤侵蚀模数多大于5000 t/a.km2

B.劣地区

劣地指植被稀少、岩石胶结性与持水性均差的低山丘陵或台地区。地层常由中生代至第三纪泥岩、页岩、砂砾岩构成,为滑坡多发区;遇暴雨可与表土混合成危害很大的泥石流。典型区域有济源西南部邵原至小浪底库区一带、卢氏盆地、灵宝朱阳盆地与鹤壁台地等。

C.裸岩山区

依水土流失程度从重到轻排序大致为:嵩箕山、太行-王屋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等山地。其中豫中、豫北山地水土流失最严重,豫西次之,豫南较轻。豫北、豫西山区植被破坏的谷地往往也是泥石流源地。值得重视的是,豫南大别山区因茶、板栗、油桐等经济林地的开辟,也成为新的严重水土流失源。另外,矿业开发区,尤其铝土矿、金矿、煤矿开发区,也多属恶性水土流失区。

D.坡耕地

据本次遥感调查,我省2°以上坡耕地有2448000 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0.18%。坡耕地分布区有3982000 hm2,占2°以上土地面积的24.03%,是我省水土流失的主源地,也是土壤侵蚀、地力下降的直接受害地。其中:2°~6°的坡耕地有990000 hm2,占40.04%;6°~15°的坡耕地有793000 hm2,占32.4%;15°~25°的坡耕地有539000 hm2,占22.0%;≥25°的坡耕地有125000 hm2,占5.1%。应指出的是,我省6°以上坡耕地中有很大比例为梯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侵蚀强度。但梯田建设又多不标准,仍属减缓了自然坡度的坡耕地。改造这些梯田的任务仍很艰巨。

河南省坡耕地与退耕还林还草形势详见表10.5.2。

(2)土地的荒漠化和江河淤积

a.土地的荒漠化。土漠化、石漠化、砾漠化是土壤侵蚀的直接后果。其中:土漠化主要发生于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与黄土梁、峁分布区;石漠化以太行山地、嵩箕山地、外方山地北东部及劣地地貌分布区为主;砾漠化以太行山东、南麓洪冲积扇、裾为主。荒漠化程度与土壤侵蚀强度呈正相关。

b.水库与江河的淤积。水土流失的另一直接危害即是水库与江河的淤积。黄河每年输沙1600 Mt,淤于河南段120 Mt,孟津以下河段年淤高量为3~10 cm,使黄河形成槽高滩低的二级悬河。黄河在省内主要支流伊洛河、沁河河床也平均淤高1.8 m。淮河支流沙河河床已淤高0.9~2.25 m。大型水利枢纽中,黄河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至1983年淤沙5541 Mm3,占总库容的一半;陆浑、白沙、薄山、昭平台四个水库淤积101 Mm3(相当失去一座大型水库);宿鸭湖、鸭河口、丹江等大型水库也均有严重淤积现象,减缩库容与威胁水库的安全使用。全省30万座塘坝普遍淤高1 m以上,淮河流域25.8万座塘库年淤积22760000 m3,其中鲁山300座塘库已淤平115座,占总数38.3%。

表10.5.2 河南省坡耕地与退耕还林还草形势表(遥感调查)

3.风蚀沙化

风蚀沙化主要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尤以黄河故道区、近现代决口扇与黄泛区为甚。沙化类型可分活动性沙丘沙地(沙荒地)、半固定性沙丘沙地与平沙地三种。以中、粗沙为主的起伏状沙丘地多分布于黄河故道遗迹区及决口扇顶部,如延津、滑县、内黄一带的汉宋故道与决口扇,兰考、商丘一带的明清故道与决口扇,中牟清代决口扇和新郑、尉氏一带的史前故道。以细沙、粉沙为主的平沙地多分布于上述地带的外缘或下游区。河南人民为治理风沙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大部分沙丘沙地建成了林场和新郑枣、内黄枣、民权葡萄等果品基地,平沙地农耕区建成了较健全的农田林网。80年代以来,沙区林场与平原农田林网受到严重破坏,林网覆盖率比70年代中期巅峰期下降2.75个百分点,相当于毁林456000 hm2。毁林导致风蚀沙漠化程度加重,活动性、半活动性沙地面积已达67700 hm2,沙化和沙尘暴天气陡增,这是我省绿化史中的惨痛教训。

据1985年遥感调查,我省沙地总面积为1742000 hm2,其中平沙地1550000 hm2,沙丘地138000 hm2,流动与半固定性沙荒地52000 hm2。据1999年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资料,我省有沙漠化土地668000 hm2,其中流动半流动性沙丘40900 hm2。毁林开沙地闯田26800 hm2。据本次遥感调查,我省受沙漠化威胁土地总面积1859000 hm2,其中已较重沙漠化的活动、半活动性沙丘沙地457000 hm2,占平原区面积4.60%。强化沙区绿化、防风固沙仍是我省21世纪内生态建设的艰巨任务。

4.盐渍化

我省盐渍化发生区也主要在黄河冲积平原。盐渍化多发生于黄河现代与古代背河洼地,决口扇下部的缓坡地与扇缘、扇间洼地,以及渠侧、河侧排水不畅洼地等。其土质以亚沙土、亚粘土为主,按土壤学分类多属潮土。通常决口扇坡地、洼地中微台地多盐化土。土壤中盐类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表土盐分含量0.2%~2%或更高。碱化土多分布于屡干屡湿的浅洼地及其边缘区,俗称“老碱泡”。其土壤中的盐类以碳酸盐、重碳酸盐为主,表土盐分含量0.1%~0.5%。其含盐量低于盐化土而代换性钠含量高、碱性大,pH值可达8.5~9.5或更高。盐渍化土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蒸发强度大与地下水位高。我省盐渍化土分布区年降水量不足700 mm,年蒸发量却达1800~2200 mm,两者相差3倍。在地势低洼,潜水面埋深小于3 m的区域,持续的强蒸发即造成表土盐渍化。表土盐渍化程度一般雨季较轻,冬春较重。

我省土壤盐渍化程度与面积和灌溉情况密切相关。建国初我省有盐碱地240000 hm2,1957年为330000 hm2;因“大跃进”期重灌轻排,至1961年升至870000 hm2。经采取控制灌溉措施,至1974年调查时缩为270000 hm2。80年代初遥感调查时盐渍化土总面积为722000 hm2,其中重度盐渍化土297000 hm2,盐碱荒地约20000 hm2。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和井灌的大力发展,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豫北形成8500 km2的大降落漏斗,潜水位普遍深于4 m,中心水位埋深约为20 m。豫东商丘一带地下水位亦多降至4 m下,其中埋深大于6 m的漏斗面积约2500 km2,占全区面积1/4。因此盐渍化发生的基本因素之一已减弱。加之引黄淤灌使大面积原盐渍土被洗盐和被覆了一至数层黏性淤土,隔盐作用也减轻了盐渍化的程度。所以,至90年代末,我省盐渍化土的面积已大为缩减。90年代初尚有180000 hm2,1997年为126000 hm2。但应指出的是,缩减并不等于根治,我省轻度盐渍化或具盐渍化倾向的土地仍有405000 hm2。一旦气象水文灌溉等条件使地下水位上升至3 m以上,盐渍化仍可能再次发生。因此,这些区域被划定为“潜在盐渍化发生区”。某些不当工矿行为也可导致发生盐渍化,如叶县盐田开发区次生盐碱化面积已达13.5 km2

综上所述,全省共有土地退化面积8574000 hm2,占土地总面积51.76%。其中,水蚀成因6310000 hm2;风蚀与盐渍化成因分别为1859000 hm2和405000 hm2。全省共具有荒漠化倾向土地5687000 hm2,占土地面积34.32%。其中水蚀成因3590000 hm2,风蚀沙化1859000 hm2,较重盐渍化倾向238000 hm2。全省荒漠化倾向严重地区,计入水土流失大于5000 t/a·km2的山丘、活动性与半固定性沙丘沙地和严重盐渍化倾向区,共有1902500 hm2,占土地面积的11.48%。湿地退化以下有专述,尚未计入土地退化面积。

5.湿地退化

国际《湿地公约》规定:“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在陆地上,湿地具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与海岸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物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我省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之交,湿地的生态调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为大批珍禽类栖息地。但建国以来我省天然湿地持续萎缩,尤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烈,20世纪末湿地面积仅及20世纪中期的一半。建国初估计湿地面积近1500000 hm2,1984年遥感调查时尚有1371300 hm2,1989~1993年间土地详查湿地面积(水域加沼泽)为1172400 hm2,1996年全省湿地调查时仅余665200 hm2。尽管这几次调查分类标准有差异(如滩涂的归属),但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是不争的事实。湿地萎缩的主要因素有:

a.河流径流减少,滩区干涸;湿地植被枯萎或被垦为耕地。典型区在黄河滩地。

b.城市内部与周边湿地因建设疏干或填埋而缩小或消失。典型区如郑州、开封、商丘市和豫东一些县城。

c.沼泽湿地因干旱、地表来水减少、疏干与围垦、地下水开采等因素而萎缩。典型地区如黄河故道湿地、黄河背河洼地、淮河湖积平原湿地等。

d.人工湿地中水库面积增加,而小型坑塘面积减少。已建年久大中型水库面积因淤积而缩减(三门峡、陆浑、白龟山、宿鸭湖等)。

在现存的665197 hm2湿地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而还在退化的湿地面积达466803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0%。由此可见,我省湿地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威胁,见表10.5.3。

表10.5.3 河南省湿地利用现状与受威胁情况统计表

(引自林晓安等《河南湿地》)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