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关于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的一些深度问题?

1.首先朱允炆削藩把自己弄翻车了,而朱棣也削藩怎么其他藩王不反他?
2.我看过一篇文章论述过西汉早年的七国之乱前汉朝曾实行类似推恩令的政策,但后来阻力太大失败了(诸侯王又不是傻子),所以推恩令不能直接实行,所以晁错跟皇帝说“削藩,早削也会打起来,迟削也会打起来,不如早削”,所以引发七国之乱,但叛乱平定后诸侯王再也无力与朝廷抗衡,为推恩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仅代表作者推论,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对还是错)。 而明朝建文帝时期藩王问题也有,当时有人建议早削,有人建议效仿推恩令,所以,建文帝这藩到底该不该削?
3.朱棣这个人我看史书记载,他很残暴,动咋就灭十族或者割鼻割耳的,还把人家的鼻子煮熟了塞到别人嘴里问“甘否?”我记得有个大臣犯了错宁愿自杀也不愿意面对他的惩罚,这样的人他的统治居然能稳固?为什么呢?

1.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马上皇帝,南征北战中都会调教出一批勇武之将,一般情况下,太子都在青年时期随军,皇帝本人会为太子卖好,由太子力保一些忠心耿耿的将才,将来为他而用,这样就能建立军中威信,到时,太子登基能镇得住,老朱本也这么想,无奈太子朱标没出息,早早死了,留给太孙建文的立威层面基本很小,老朱也意识到了,先将所有的骄兵悍将都处理完了,可却保留了比骄兵悍将还危险的诸王,而同时,杀光了老将,却没有即使培养足够忠心的小将集团,等到建文上台,削藩则是必然的事,老朱二十六个儿子,封了二十四个王,如果朱标登基,这些弟弟都不会有异议,可小侄子上台就想扳倒叔叔们,就有问题了,开始大家都不摸底,先处理了几个,而这二十四王中真的能反的也就一两个,朱棣不负众望的反了,也艰苦的成功了,吸取教训的成祖并没有再削藩,反而大量的复封王室,不过方式变了,各王爷只有皇庄而没有土地,军队,再也没机会造反了,都被架空了,原来有实力和燕王叫板的一两个兄弟也都早早被建文和朱棣的战斗中消磨掉了,所以朱棣的皇家改革基本没有障碍;
2.推恩令在你说的角度描述是错误的,之所以推恩令可以成功是因为出其不意,地方藩王没体会到此令的深意,才上了当,肢解了藩国,汉之后也有诸侯国问题,可都没再使用推恩令,因为用过一次就暴露了,没用了,所以,汉武帝之前并没有用过推恩令,这才建了奇效,建文在削藩问题上,过于自信,没有能够更智慧的排好先后,他本当学秦统一六国之法,远交近攻,并挑拨叔王门先自斗,或许胜算强些,照搬推恩令没用,很快就会被识破;
3.先说诛十族,这是后人的扯淡,因为,现在还有方孝孺的后人传世,何来诛十族?再说题目,朱棣的杀戮远不如他爸爸朱元璋,可是两人如出一辙,残杀的都是反对他的士族,而对百姓则没有什么太大的劣迹,这就说明问题,历朝历代的末代君王都是对百姓残暴,逼反了百姓,而最终由士族剽取胜利果实改朝换代,如果只是士族不满,他们还没胆子自己挑事开打,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君王残暴,可民众无害,所以,明王朝才能坐稳了江山;追问

汉文帝推恩令之前是实行过类似法令的,好像是汉文帝的,在赵国试行改革,但阻力太大汉文帝就不敢实行下去了,汉武帝后面那个是换汤不换药的,那就算汉朝时诸侯王看不出来,但他们身边也有聪明的谋士呀,他们总能看出来吧?

追答

第一,所有的削藩方法都是拆解诸侯国,但是文帝是下强令分国,当然是受抵制,文景两代这样做的结果不就是逼反了藩王?七国之乱,战乱平息后,藩国问题依然不能解决,这才提出了推恩令,中央不再强力削藩,而是引诱各藩王自己肢解自己,因此这才使得推恩令成为一个新的方式,仅仅用推恩令并不足以在根上解决藩王问题,还搭配酎金夺爵,才真正解决了藩王问题,总体来说,推恩令能够收效是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藩王们的确没识破此令的深意,从历史结果来看,证明是这样,另一个是,能看出来的藩王或有能力造反的藩王已在七国之乱里消亡了,武帝时代剩下的藩王在都还没那个能力,当然为防止几代之后能孕育出有能力的子嗣,所以酎金夺爵,巩固了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