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洛姓家族的历史啊,帮忙解答下

如题所述

  有。
  一、洛姓来源:
  1、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广汉郡洛县漳山(今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另外还有一条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
  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围四方,开始出现了很多民族群体。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卢、彭、濮、荆蛮、吴、越、巴、夜郎、滇、邛都、隽、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马;东方有东夷、号称“九夷”,包含吐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东北方有东胡、、貊、肃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发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种群类很多,有赤狄、东山皋落氏、潞氏、留吁、驿辰、白狄、骊戎、甲氏、肥、鼓、鲜虞、杨拒、泉皋、伊洛之戎、绵诸、绲戎、狄之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林胡、楼烦、匈奴等等。
  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有东山皋落氏族,属于潞氏部落,为赤狄的强部之一,是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妘姓后裔,在史籍《志氏姓》中记述了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
  潞氏部落最后一个执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记载:“潞,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国,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姓,为祝融八姓之一;姬姓,为周王族姓,赤狄中显然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在被晋国吞并后,其族人省笔简改为洛氏,逐渐融合到晋国民众之中。
  3、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破洛那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后来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汉化政策推动下,汉化改为洛氏。
  4、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公元四世纪末至公元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蒙古高原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中的乌洛侯氏、乌洛兰氏,在北魏政权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之后,亦改汉字单姓有乌氏、洛氏、侯氏、兰氏者。
  二、洛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瓜 州:原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西部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安西,是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称瓜州。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两晋沿袭汉制,隋置长乐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两朝相沿,明朝时期设赤金蒙古卫。清朝时期康熙大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三千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中华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隶属酒泉地区管辖。2007年丁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让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安西县重新恢复汉唐时期的地域名称。
  2.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三、洛姓历史名人
  洛 宣:明代人,官至贵州都指挥使。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
  洛 忠:明代人,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洛下闳:字长公,西汉阆中(四川省)人。民间天文学家,他制做了一个圆球形状的浑天仪(又称圆仪),用来演示天象。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据说,浑天仪刚做好那会儿,许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处,然而,当洛下闳把浑天仪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时候,人们都惊奇地发现,这浑天仪上标示的星宿,跟实际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闳名声大振,浑天仪也广为人知。洛下闳的浑天仪,还比西方天文学家太谷氏的同样发明要早三百年。太初元年(公元前l04年),洛下闳与唐都、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洛下闳的成绩是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这种纪年方法最早始于西汉《太初历》,从此,中国人才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修订这部历法的就是洛下闳。洛下闳出生在阆中,他弃绝荣华,耗尽一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闳之后,阆中又相继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另有传说中的“洛姓三绝”:美绝洛沙罗、武绝洛修明、医绝洛孝泉。
  四、洛姓宗祠通用联
  忠诚战死,孝友留旌:
  上联说明朝时期的洛宣,明朝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下联说明朝时期的洛忠,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太初著历;孝友留旌: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洛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洛忠,因孝友闻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五、洛姓典故趣闻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为黄河一大支流)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河女神宓妃(又称洛妃、洛嫔)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7
我也姓洛,山西太原清徐人,在清徐就两个村有姓洛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