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和亲政策

如题所述

有人在谈到开放时,将中国的某地曾被外国人占领,也视为开放的象征,继而提出殖民统治和战争将有助于民族融合,却对历史上如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一类的民族和亲现象,反看作是耻辱而冷嘲热讽。自然,过于明显的思想谬误很快就遭到人们正义而深刻的痛斥,但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很多人却有些不知所措了。这里仅就历史上有关“和亲”的现象作一点描述,或许能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有些启示,并就教于方家。
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代,为了生存的需要,部族之间的争战是很频繁的。如在古黄河流域,黄帝和炎帝的部族之间就发生过大战,后来出于共同利益的要求,他们结成了联盟,两个部族联姻通婚,“亲密接触”,繁衍壮大,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常自称的“炎黄子孙”,实际上就是早期民族融合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社会性的认识更深刻了,也更理性了。到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各分封诸侯争斗不已,各国出于政治或军事利益的需要,往往结成各种形式的联盟。这个时候,“和亲”或者叫“联姻”就以很常见的形式应运而生了。在那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国君或贵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另一个国家的国君是很显赫和荣耀的事情,绝不是什么耻辱。在北方一些周边国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联姻也是很普遍的,一般多是部族的领袖将自己的女儿嫁到宫廷里为妃为后。这些故事只要翻一翻《东周列国志》,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在纷乱的政局中寻求支援和保护,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周边的环境确实起到了相对稳定的作用。至少在他们要拔刀相向的时候,要多上一层考虑:子孙后代可是有着亲缘关系的。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算秦国和晋国了,他们可算是世为联姻,曾并列于“五霸”之中,以致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一说起结“秦晋之好”,那就是指婚姻大事了。当然,这有时也使事情更为复杂,当晋国发生宫廷政变时,秦国悍然出兵平乱,弄得“国事”“家事”不分了。不过总的来说,这种联姻已具有社会政治意义了。
到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土的开拓,人民更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个时候减少和平息无谓的征战,是历史的要求。昭君出塞的故事对昭君个人来说,可能是一场悲剧,但对于那一段历史时期来说,却是民族和睦相处的美谈。要知道,王昭君及后来的文成公主并不代表她们个人,虽然她们并非皇帝的亲生女,但她们代表的是皇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这种“和亲”极大地缓和了当时时隐时现的民族矛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末即三国时期的蔡琰,即蔡文姬。她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博学多才,也是一位女诗人,在董卓之乱时流落于南匈奴,与左贤王成婚,居匈奴十二年,与当地匈奴人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和汉文化的建设,出重金将文姬赎归,传为一段佳话。蔡文姬当时创写的《胡笳十八拍》琴曲词感人之深,不论胡人汉人都闻之泪下。唐朝诗人岑参就有诗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上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根据这段史实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引起巨大轰动。可见,人心相通并不在于战争和征服,这样的民族融合,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如此,西方世界呢?这种国家和民族的“和亲”更是频繁而几成惯例。从一千多年前直到十九世纪,欧洲国家如英、法、德、奥、比、荷、匈等国家的皇室都是常常互为联姻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三十多个子女后代与欧洲好几个国家结为“秦晋之好”,这类例子太多了,简直不胜枚举。他们的这种行为和我国春秋时期的状况近似,既为了扩大自家的领地,也是为了在利益的争斗中起到制约和平衡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漂亮的“茜茜公主”是奥匈帝国的皇后,她的故事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浪漫,而实际上她是德意志巴伐尼亚省贵族的女孩,与德国贵族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的结合,使他们双方都拥有了一定的背景。十八世纪,俄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女沙皇,称叶卡特琳娜二世。就是这位女皇一会儿将普西金封为宫廷诗人,一会儿又将他流放到边疆。她对内有些象我国的女皇武则天,精于权谋与手段,对外则不下于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曾两次与土耳其战争,三次参与瓜分波兰,扩展了俄国的疆土。她是俄罗斯人吗?不是。她也是“和亲”的产物,她出身于德意志一个公爵的家里,1745年嫁到俄罗斯与彼得三世结婚,后来就登上了俄国乃至世界的舞台。她的功过还是留待俄罗斯人去评价吧。不过,我们的昭君和文成公主不但美貌惊人,而且端庄、智慧和善良,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真正起到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这恐怕是茜茜公主都比不了的。
现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到整个地球都只象一个村庄,不同民族的民间联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带有政治意义的“和亲”已成为永远的历史。但从历史上看,对于民族的融合,“和亲”比征战好,它阻止了流血、死人,使人民减少了苦难,使生产力得到保护和发展等等。顺便在这里要指出,当代那种认为中国的女孩嫁外国人是犯贱,是有损国格,而外国女人嫁到中国来是占了个便宜的想法,好象很有“民族觉悟”,其实在思想深处对女性是极度轻视的。它的可笑之处在于,历史上只有在奴隶制时代的野蛮民族,才将女人作为战利品!其实这种状况,把它看作是某种心态的表露和情绪的发泄,是应该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真要以此来解读历史和联系现实,就有些可悲了。

参考资料:http://www.rongshuxia.com/channels/zz/kanwu/020906116/0209061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31
和亲

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刘敬传》)。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不断向外扩地,骚扰汉边,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刘邦封韩王信于代,都马邑(今山西朔县),以防御匈奴的进攻。高帝六年(前 201),冒顿单于率兵进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匈奴与韩王信勾结,又引兵南下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率大军往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陷入匈奴重围,此即所谓“白登之围”。被困 7 天,用陈平计,重贿匈奴阏氏,才得突围。自此,西汉政府感到自己实力不足,乃采用娄敬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酒、米等物品,并与匈奴进行贸易。吕后时,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因国力不足,继续实行和亲政策。后来汉元帝亦遣宫人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西汉初实行和亲,使双方关系暂得和缓。在边境通关市、贸易往来,对汉匈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