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牵线月老做媒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了《红楼梦》里的一个“穿针引线”似的人物:贾雨村
贾雨村的出场并不起眼,不过是个“穷酸书生”,连赶考的盘缠都凑不齐。然而,他一开口,虽然谈不上“语惊四座”,却也着实透露出了他不凡的才学。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就从贾雨村不经意间透露的才学入手,来分析一下藏在这背后的玄机。
1 中秋节感怀之作里的“冰清玉洁”
相信大家还记得他在中秋节那天心心念念惦记着甄士隐家的丫鬟,不免有些感怀,就创作了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里流露出的情感,除了男女之情,似乎还有屡屡“知音之感”。贾雨村因为娇杏回头看了自己两次,就认定她是“巨眼英雄”和“风尘中之知己也”。他对娇杏的这种情感,既有爱慕之心,又有对红颜知己的留恋之情。
而这首诗的意境和典故也正好符合了贾雨村的这两种情感,虽然在斟词酌句上有些许推敲的余地,但表达的“分寸”刚刚好——多一分嫌俗滥,少一分又不够真性情。
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首诗里的“意境”。贾雨村以“蟾光”为立意,在云淡风轻里娓娓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蟾光”是指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把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球上的环形山会在光的照耀下透射出阴影, 阴影的形状就让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就连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文学家张衡也在著作《灵宪》里写道:“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意思就是说月亮积攒的精华慢慢聚集,形成了像是蟾蜍和兔子的形状。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的人们常常用蟾蜍来代表月亮。所以,“蟾光”指的就是月光,古人也有“银蟾光满”的说法。
而以“蟾光”立意的古代诗词也不少,我们在此仅举一例全做赏析之用。宋代词人谢逸曾填过一阕《点绛唇》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里写过这样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里的“顾菟”,经过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意思就是“蟾蜍”。古人认为月亮在白天“隐身”,到了夜晚又再次散发光芒;而月亮里面就藏着“蟾蜍”,也就是环形山的阴影。
根据史料记载,兔子和蟾蜍都跟月亮相关联的传说盛行于西汉末年。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银蟾”和“玉兔”都隐藏在月亮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阴”和“阳”既要相互依赖,也要相互制约。
西汉的文学家刘向就曾说过:“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不过实际上,月球表面的阴影呈现左大右小的分布。左边的阴影像是伸展开前肢的蟾蜍,而右边的阴影则像是奔跑的兔子。
无独有偶,印度和日本也都流传着月亮里有兔子的神话、玛雅文明里也有“月兔”的痕迹。季羡林先生则认为中国版的“月兔”最早应该是来源于印度。
那么,既然古人认为日是“阳”之极,月是“阴”之极,月亮上的“阳”就对应着“银蟾”和“玉兔”——那么还有什么能跟月亮之“阴”相对应呢?自然就是女性。这样一来,“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就随之诞生了。
关于嫦娥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出现在《淮南子·外八篇》中: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内,非常惦念自己的丈夫羿。偏偏广寒宫里寂寞清冷,嫦娥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自己配制成飞升之药。这样的话,嫦娥就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而羿在听说娥奔月的事情之后,痛不欲生。月母被这两人的真情所触动,就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可以下界,在月桂树下与羿团聚一次。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贾雨村诗中的意境,是不是也充满了些许清冷的意味,但又寄托着他几分盼望“团聚”的期许?
从意境来讲,这首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失为一首佳作。
2 “三生缘”
而贾雨村在这首立意十分冰清玉洁的诗中,还颇费心思地用了几处典故。
第一处是诗句开头的“三生愿”,引用的是“三生”的典故。
“三生”的故事说的是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的突然亡故而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于是他便发誓不做官、不娶妻、并把自己的家宅捐出来修建了寺庙,自己就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是圆泽禅师,他跟李源成了密友,经常整天在一起谈心。二人相约一起去峨眉山旅行,李源想从水路入川,而圆泽想走陆路。在产生分歧以后,圆泽只能同意了李源的提议,但他似乎心事重重。
在走水路进入四川的路上,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个妇人在河边打水。圆泽看到她以后就流下了眼泪。李源不解,圆泽就解释道:他原本要投胎做这个妇人的儿子,但是因为自己一直不愿意,导致这个妇人怀孕三年还没有生产。既然这次遇到了,就不能够再回避。
于是,圆泽请李源用符咒帮他去投胎,并约好了三天以后让李源去看望那个婴儿,而婴儿会向李源微笑。而十三年后,圆泽会去到天竺寺外再次跟李源相见。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杭州的天竺寺外跟圆泽相见,他看到了一个牧童。牧童对他说自己俗缘未了,不能继续跟李源做朋友,但是二人可以继续修行,以期未来再次相会。
此后,李源一直在寺里修行,直到八十岁时去世。
圆泽和李源的故事为世人广为传颂,天竺寺外至今还留下了一块“三生石”,以纪念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而《红楼梦》里,除了贾雨村写的这首诗,在全书开篇的第一回里,也有“三生石”的元素。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的三生石,颇具“缘定三生”的意味。“缘定三生”源自佛教当中的因果轮回,认为人都有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们所说的“缘分”,就包含着很多人都是从“似曾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成就了“姻缘”。而《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也是这样开始的:他们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接受灌溉的绛珠草;而今生第一次见面时,大家记得宝玉和黛玉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吗?
原著第三回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脂砚斋就在此处写下了一个批语说:“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紧接着,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被贾母反驳以后,宝玉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三生”本来是说两个男性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发展到后来,它被赋予了情人之间海誓山盟的坚贞意涵。而每每想到黛玉“一字一泪化为一血珠”,最后泪尽而亡,这场“缘定三生”没有圆满结局,只留下了一种意象美时,我心里就总会唏嘘感慨。
与此同时,我又会深深折服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约定“三生”的圆泽并不知下落,李源看破一切世俗以修行终此一生;黛玉以泪还尽了前世之甘露,香消玉殒,宝玉看破了红尘遁入空门,“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其中不乏超凡脱俗的禅意,而“缘定三生”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坚持与意义。
3 那一缕愁情万千
熟悉李白诗作的读者可能记得,他曾经写过两首组诗,叫做《长门怨二首》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皇宫内的哀愁与牵挂。第一首着重以景物勾勒了深宫内的清冷寂寞,并以此暗示住所的主人心底埋藏的深深苦闷与哀怨;而第二首诗则直接抒情,触景生情,直白地描绘了“长门宫里人”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第二首: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而贾雨村中秋诗作中的“一段愁”,典故正是出自于李白的“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组诗中的第一首只有景物没有人物,而画外那个人却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脑海里。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在一个清冷秋天的午夜,画外的人在寂寞冰冷的深宫里独居。她的心境冰冷到什么程度呢?像“北斗挂西楼”那样遥不可及,又像“无人萤火流”那样无望。这样凄凉的感觉,就从字里行间袒露出来,令人心酸。
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直点题意,意境深远而婉转旖旎——看似是“一段愁”,却如月光一样流转,如深宫一样哀怨。这样的愁思,虽然只有“一段”,却可以万古流长。
我们再回头看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他寄居葫芦庙里,靠卖字写文章为生;满腹才学无人得知,赴京赶考没有盘缠。没错,他只是个“穷酸书生”,心里惦念一个女子也不能表露心迹——没有养家的资本,何以成家?可叹那名女子还曾回眸留意看他,真是“风尘中的知己”!知心人自古可遇而不可求,贾雨村遇到了,却只能在当下将她深藏于心中。这样的“愁”,简单而深沉,无言却悲怆。
而这“一段愁”在多年以后,贾雨村也依然深深记得。他得志以后,赶往甄士隐家求娶娇杏。在那个“士庶不婚”的年代,可见贾雨村对当年这个“一面之缘的知己”多么牵挂。虽然这样的一见钟情只是“侥幸”有了美满的结果,但也足以感人至深。
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也许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但它总能触动我心底柔软的地方。因我自幼喜爱宋词,在读到《红楼梦》贾雨村这一段时,更会莫名感念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茕然一身,孑孑独我
贾雨村中秋诗里,最让我感怀的,是这两句:“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这个“俦”字,是“伴侣”的意思。月下有伴侣,是不是暗指“月老牵线”?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融合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多重元素。而贾雨村作的这首诗,虽然文字相对平实,但里面的汉族文化元素却不少。
月老,是汉族民间传说当中主管姻缘的神仙。这个神仙形象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里。
故事说的是唐朝元和二年,有一位叫做韦固的书生去清河访友,途中借宿在宋城县的南店客栈里。一起同住客栈的人里,有一位张姓客人。在听说韦固尚未婚娶时,就主动提出要为韦固做媒,并约定第二天早晨在龙兴寺门前见面。
第二天,韦固早早起床赶往龙兴寺,那位姓张的客人还没到。门口却有一位白发老翁在对月翻书。韦固凑过去看,发现自己完全不认识书上的字。老翁解释说,这是天下男女婚配的书,并非人间凡书。而自己身边的布袋里装的都是用来拴住男方和女方的红线。
韦固不信,就问自己的妻子应该是谁。老翁告诉他,是一个今年才三岁的乡村小姑娘。韦固找到了老翁说的小姑娘,命令仆人将小女孩杀掉。而仆人胆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心便匆匆逃跑了。
后来,韦固事业有成,但仍未成家。相州刺史王泰是韦固的上司,欣赏他的才学,就把十六岁的女儿许配给他。韦固和刺史之女成婚后,夫妻相敬如宾,十分美满。但是,妻子眉间总贴着一枚彩色纸花,从来不取下来。韦固细细一问,才知道当年那个乡村小姑娘被刺史王泰和夫人收养了,后来跟韦固结成了夫妻。这时,韦固想起了当年那个对月翻书的老翁,“月下老人”的故事也就传播开来。
故事里的男女姻缘早有安排,而贾雨村也深信自己未来的伴侣应该是命中注定。他属意于甄家的丫鬟娇杏,心里也暗暗期盼着月老能为他们牵线。这样的情思,也被写在了他的诗里,借着典故表达了出来。虽然不十分细腻,但不乏动人之处。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篇赏析诗句的短文。而我们从这一首短短的中秋诗里也能看出,曹雪芹在刻画每一个人物的时候,都用了很多心思。贾雨村的这首诗,虽然不能够跟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相提并论,但其中用典准确、意境简洁、意涵深厚、分寸恰到好处。仅仅是一首诗,也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吧。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0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两个人一见钟情,互相都非常喜欢的话,那么就说好像是有月老来做媒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两个人是天作之合
第2个回答  2022-06-23
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我跟大家一起探讨了《红楼梦》里的一个“穿针引线”似的人物:贾雨村。
贾雨村的出场并不起眼,不过是个“穷酸书生”,连赶考的盘缠都凑不齐。然而,他一开口,虽然谈不上“语惊四座”,却也着实透露出了他不凡的才学。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就从贾雨村不经意间透露的才学入手,来分析一下藏在这背后的玄机。
1 中秋节感怀之作里的“冰清玉洁”
相信大家还记得他在中秋节那天心心念念惦记着甄士隐家的丫鬟,不免有些感怀,就创作了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首诗里流露出的情感,除了男女之情,似乎还有屡屡“知音之感”。贾雨村因为娇杏回头看了自己两次,就认定她是“巨眼英雄”和“风尘中之知己也”。他对娇杏的这种情感,既有爱慕之心,又有对红颜知己的留恋之情。
而这首诗的意境和典故也正好符合了贾雨村的这两种情感,虽然在斟词酌句上有些许推敲的余地,但表达的“分寸”刚刚好——多一分嫌俗滥,少一分又不够真性情。
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首诗里的“意境”。贾雨村以“蟾光”为立意,在云淡风轻里娓娓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蟾光”是指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把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球上的环形山会在光的照耀下透射出阴影, 阴影的形状就让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就连我们非常熟悉的天文学家张衡也在著作《灵宪》里写道:“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意思就是说月亮积攒的精华慢慢聚集,形成了像是蟾蜍和兔子的形状。
因为这个原因,古代的人们常常用蟾蜍来代表月亮。所以,“蟾光”指的就是月光,古人也有“银蟾光满”的说法。
而以“蟾光”立意的古代诗词也不少,我们在此仅举一例全做赏析之用。宋代词人谢逸曾填过一阕《点绛唇》: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里写过这样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这里的“顾菟”,经过闻一多先生的考证,意思就是“蟾蜍”。古人认为月亮在白天“隐身”,到了夜晚又再次散发光芒;而月亮里面就藏着“蟾蜍”,也就是环形山的阴影。
根据史料记载,兔子和蟾蜍都跟月亮相关联的传说盛行于西汉末年。那时候的人们认为“银蟾”和“玉兔”都隐藏在月亮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阴”和“阳”既要相互依赖,也要相互制约。
西汉的文学家刘向就曾说过:“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不过实际上,月球表面的阴影呈现左大右小的分布。左边的阴影像是伸展开前肢的蟾蜍,而右边的阴影则像是奔跑的兔子。
无独有偶,印度和日本也都流传着月亮里有兔子的神话、玛雅文明里也有“月兔”的痕迹。季羡林先生则认为中国版的“月兔”最早应该是来源于印度。
那么,既然古人认为日是“阳”之极,月是“阴”之极,月亮上的“阳”就对应着“银蟾”和“玉兔”——那么还有什么能跟月亮之“阴”相对应呢?自然就是女性。这样一来,“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就随之诞生了。
关于嫦娥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出现在《淮南子·外八篇》中: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内,非常惦念自己的丈夫羿。偏偏广寒宫里寂寞清冷,嫦娥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自己配制成飞升之药。这样的话,嫦娥就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而羿在听说娥奔月的事情之后,痛不欲生。月母被这两人的真情所触动,就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可以下界,在月桂树下与羿团聚一次。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贾雨村诗中的意境,是不是也充满了些许清冷的意味,但又寄托着他几分盼望“团聚”的期许?
从意境来讲,这首诗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失为一首佳作。
2 “三生缘”
而贾雨村在这首立意十分冰清玉洁的诗中,还颇费心思地用了几处典故。
第一处是诗句开头的“三生愿”,引用的是“三生”的典故。
“三生”的故事说的是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的突然亡故而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于是他便发誓不做官、不娶妻、并把自己的家宅捐出来修建了寺庙,自己就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是圆泽禅师,他跟李源成了密友,经常整天在一起谈心。二人相约一起去峨眉山旅行,李源想从水路入川,而圆泽想走陆路。在产生分歧以后,圆泽只能同意了李源的提议,但他似乎心事重重。
在走水路进入四川的路上,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个妇人在河边打水。圆泽看到她以后就流下了眼泪。李源不解,圆泽就解释道:他原本要投胎做这个妇人的儿子,但是因为自己一直不愿意,导致这个妇人怀孕三年还没有生产。既然这次遇到了,就不能够再回避。
于是,圆泽请李源用符咒帮他去投胎,并约好了三天以后让李源去看望那个婴儿,而婴儿会向李源微笑。而十三年后,圆泽会去到天竺寺外再次跟李源相见。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杭州的天竺寺外跟圆泽相见,他看到了一个牧童。牧童对他说自己俗缘未了,不能继续跟李源做朋友,但是二人可以继续修行,以期未来再次相会。
此后,李源一直在寺里修行,直到八十岁时去世。
圆泽和李源的故事为世人广为传颂,天竺寺外至今还留下了一块“三生石”,以纪念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而《红楼梦》里,除了贾雨村写的这首诗,在全书开篇的第一回里,也有“三生石”的元素。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的三生石,颇具“缘定三生”的意味。“缘定三生”源自佛教当中的因果轮回,认为人都有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们所说的“缘分”,就包含着很多人都是从“似曾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成就了“姻缘”。而《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也是这样开始的:他们前世分别是神瑛侍者和接受灌溉的绛珠草;而今生第一次见面时,大家记得宝玉和黛玉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吗?
原著第三回里,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到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脂砚斋就在此处写下了一个批语说:“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紧接着,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被贾母反驳以后,宝玉又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三生”本来是说两个男性人物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发展到后来,它被赋予了情人之间海誓山盟的坚贞意涵。而每每想到黛玉“一字一泪化为一血珠”,最后泪尽而亡,这场“缘定三生”没有圆满结局,只留下了一种意象美时,我心里就总会唏嘘感慨。
与此同时,我又会深深折服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约定“三生”的圆泽并不知下落,李源看破一切世俗以修行终此一生;黛玉以泪还尽了前世之甘露,香消玉殒,宝玉看破了红尘遁入空门,“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其中不乏超凡脱俗的禅意,而“缘定三生”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坚持与意义。
3 那一缕愁情万千
熟悉李白诗作的读者可能记得,他曾经写过两首组诗,叫做《长门怨二首》。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古代皇宫内的哀愁与牵挂。第一首着重以景物勾勒了深宫内的清冷寂寞,并以此暗示住所的主人心底埋藏的深深苦闷与哀怨;而第二首诗则直接抒情,触景生情,直白地描绘了“长门宫里人”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第二首: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而贾雨村中秋诗作中的“一段愁”,典故正是出自于李白的“别作深宫一段愁”。李白组诗中的第一首只有景物没有人物,而画外那个人却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脑海里。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在一个清冷秋天的午夜,画外的人在寂寞冰冷的深宫里独居。她的心境冰冷到什么程度呢?像“北斗挂西楼”那样遥不可及,又像“无人萤火流”那样无望。这样凄凉的感觉,就从字里行间袒露出来,令人心酸。
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直点题意,意境深远而婉转旖旎——看似是“一段愁”,却如月光一样流转,如深宫一样哀怨。这样的愁思,虽然只有“一段”,却可以万古流长。
我们再回头看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他寄居葫芦庙里,靠卖字写文章为生;满腹才学无人得知,赴京赶考没有盘缠。没错,他只是个“穷酸书生”,心里惦念一个女子也不能表露心迹——没有养家的资本,何以成家?可叹那名女子还曾回眸留意看他,真是“风尘中的知己”!知心人自古可遇而不可求,贾雨村遇到了,却只能在当下将她深藏于心中。这样的“愁”,简单而深沉,无言却悲怆。
而这“一段愁”在多年以后,贾雨村也依然深深记得。他得志以后,赶往甄士隐家求娶娇杏。在那个“士庶不婚”的年代,可见贾雨村对当年这个“一面之缘的知己”多么牵挂。虽然这样的一见钟情只是“侥幸”有了美满的结果,但也足以感人至深。
贾雨村的这一段愁,也许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但它总能触动我心底柔软的地方。因我自幼喜爱宋词,在读到《红楼梦》贾雨村这一段时,更会莫名感念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茕然一身,孑孑独我
贾雨村中秋诗里,最让我感怀的,是这两句:“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这个“俦”字,是“伴侣”的意思。月下有伴侣,是不是暗指“月老牵线”?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融合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多重元素。而贾雨村作的这首诗,虽然文字相对平实,但里面的汉族文化元素却不少。
月老,是汉族民间传说当中主管姻缘的神仙。这个神仙形象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里。
故事说的是唐朝元和二年,有一位叫做韦固的书生去清河访友,途中借宿在宋城县的南店客栈里。一起同住客栈的人里,有一位张姓客人。在听说韦固尚未婚娶时,就主动提出要为韦固做媒,并约定第二天早晨在龙兴寺门前见面。
第二天,韦固早早起床赶往龙兴寺,那位姓张的客人还没到。门口却有一位白发老翁在对月翻书。韦固凑过去看,发现自己完全不认识书上的字。老翁解释说,这是天下男女婚配的书,并非人间凡书。而自己身边的布袋里装的都是用来拴住男方和女方的红线。
韦固不信,就问自己的妻子应该是谁。老翁告诉他,是一个今年才三岁的乡村小姑娘。韦固找到了老翁说的小姑娘,命令仆人将小女孩杀掉。而仆人胆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心便匆匆逃跑了。
后来,韦固事业有成,但仍未成家。相州刺史王泰是韦固的上司,欣赏他的才学,就把十六岁的女儿许配给他。韦固和刺史之女成婚后,夫妻相敬如宾,十分美满。但是,妻子眉间总贴着一枚彩色纸花,从来不取下来。韦固细细一问,才知道当年那个乡村小姑娘被刺史王泰和夫人收养了,后来跟韦固结成了夫妻。这时,韦固想起了当年那个对月翻书的老翁,“月下老人”的故事也就传播开来。
故事里的男女姻缘早有安排,而贾雨村也深信自己未来的伴侣应该是命中注定。他属意于甄家的丫鬟娇杏,心里也暗暗期盼着月老能为他们牵线。这样的情思,也被写在了他的诗里,借着典故表达了出来。虽然不十分细腻,但不乏动人之处。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篇赏析诗句的短文。而我们从这一首短短的中秋诗里也能看出,曹雪芹在刻画每一个人物的时候,都用了很多心思。贾雨村的这首诗,虽然不能够跟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相提并论,但其中用典准确、意境简洁、意涵深厚、分寸恰到好处。仅仅是一首诗,也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吧。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阅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