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为什么得不到各个诸侯的青睐和重用?

如题所述

儒家思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磨叽!

因为那个年代是诸侯争霸,大家都想迅速的统一六国。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那种仁义礼智信,成效都太慢了,诸侯要的效果是迅速,所以它就得不到重用。

儒家思想不太适合争霸用,因为它倡导对人的欲望的控制,所以礼乐制度就得复兴。但是当时的年代就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年代,不太实用。

儒家思想就是国家统一之后,人民好不容易安定富足下来。就应该推行孔子的思想主张了,这也就是它为什么先前没有得到重用,而后来兴起的重要原因。

因为儒家思想太温柔才得不到重用,而与之相反的法家思想才能够从三教九流中脱颖而出,受到秦国君主的重视,它强调不能用教化来约束百姓,而是用刑法,用制度。

所以秦国之初,推行了大量的严刑峻法,这对于国家的统治可能会起到帮助,但是对于臣民来说就没那么轻松了,君主不能仁爱,自然也就没人支持,正所谓君舟民水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5

这主要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乱的大环境决定的。所谓“春秋无义战”,便说的就是那个特定时期,群雄争霸都是你死我活的拼争,讲的只是实力。这一时期局势也经常是变化无常,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实现自己利益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只要机会来临没有抓住的话,也许就再也遇不上了。而这样的情况下,其主张实施起来容易,见效比较显著的法家,纵横家,兵家等就当然的成为各国君王的座上宾,股肱臣。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国家一统的前提下,对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是非常有作用的。正所谓“马上得天下”,儒家的思想在崇尚武力,将就权谋的春秋战国乱世基本上不大可能有被采用的机会。后来历朝历代一直不遗余力的推高儒家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这些都是出于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战国时期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这个时期儒家思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后期史学家总结出来即“乱世用法家”,“统治国家即用儒家”。

第2个回答  2018-01-2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大地割据为许多小国,而这些国家之中又不乏一些有野心、有抱负,希望一统河山结束纷乱的君主,不管他们是贪婪还是好大喜功,是真心结束战乱还是要广大自己的家族,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兵书战策,需要有能战胜千军万马的谋略和强大的武力,可这种需要与儒家思想大相径庭,可以说正好相反。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要君主以“仁”的思想统治自己的国家,甚至推己及人,相互之间讲究信义,为了誓约不轻易攻伐,为了没有战乱不应该挑起战端,这与各国君主希望扩大疆土,占领城池的愿望不相匹配,不是各国君主希望得到的治国策略。

而当时大盛的法家学说就非常受欢迎,各类兵法兵书极受重视,这些都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第3个回答  2018-01-24
儒家核心是“仁”,讲究仁义治国、文人治国,所以在以后的大一统时代得到各朝皇帝的青睐和重用。但是我们看春秋战国时代是什么状况?春秋有数百诸侯国,战国时期则只剩战国七雄,而且七国之间的战乱就没停止过。危险的国家间形势要求各国必须重武强军才能生存,否则早就灭亡了。春秋时期的宋国“行仁义”的结果是什么?是被楚国打败丢了霸主地位
第4个回答  2019-01-27
因为原始儒家思想,为了礼法,为了人民,侵犯了众多诸侯的利益,被人骂到现在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