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释义: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偶:举一端,即举例。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这句话,主要是在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教育之道,先要在学生的容色言辞上见到求学的诚意,诚至然后再启发他,启发之后待其自得,这样之后再告诉他。“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25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10-30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_百 ...
释义: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偶:举一端,即举例。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中的...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成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评析】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

孔孟论学原文翻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什么?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

关于孔子举一反三的名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出自:《论语·述而》。《论语·述而》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非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说解:孔子说:“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注释:愤:指想了却想不明白。启:启发,提示。悱:音“匪”,指能说却说不清楚。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中的...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ZDIC.NET 汉 典 网】【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

子曰不愤不启我不排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对方很努力想弄懂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对方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时不去启发他。若其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开导启发他。

“举一偶不以三偶反”求一个成语
原句: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偶而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 译文: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引出一个成语:举一反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