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勇夺9项奥斯卡大奖,剧中的主人公溥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题所述

电影中的溥仪是一个小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溥仪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本身就既具有神秘色彩。正是这部电影将一个末代皇帝的人生完美的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是喜或是悲只有观众自己明白。

溥仪三岁登基,可是面对的确实风雨飘摇的大清朝。据说登基当天,溥仪过于闹腾其父扶着他说“快完了,快完了”,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杜撰,但是这句话在当时来说无异于给在场的所有的人心中泼了一盆冷水。

1908年登基,1911年大清就灰飞烟灭。可这个时候的溥仪还是个孩子而已。他唯一钟情的可能就是一只蝈蝈。所以,老年的溥仪再回到故宫金店的时候,唯一能有印象的也是宝坐下的那只蝈蝈。

成年后的溥仪每天面对的事太监和宫人,他这个时候急切的想去认识外面的大千世界但是却没有自由。直到有一天溥仪被赶出了皇宫,这对于青年溥仪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大好事。毕竟,之前的生活无异于软禁。出宫后的溥仪急切的想融入这个社会,却不知外界也只是想拿着他当做一个傀儡而已,一个工具而已。

看似自由,又没有自由。就连自己的老婆也不愿意继续这种生活。

在东北当了几年的傀儡皇帝之后,溥仪被当做了战犯。虽然有些事情不是他的本意,但是名头却是他的。这个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年急切想着改造的溥仪。

一个急切的想成为正常人的溥仪。

老年的溥仪回顾一生,什么荣华富贵,什么恩怨情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他唯一和常人不同的可能就是他的末代皇帝的称号。于是一生就这样被这个名号所累,经历了九死一生也经历过表面辉煌,最终只留下了平淡。

不知道最后坐在龙床上的溥仪内心是怎样的所想?

是想着曾经的繁花似锦,还是想着昔日的失魂落魄?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从出生就带上了一个枷锁,直到去世也算是回归到了本真。

这是皇帝溥仪,也是凡人溥仪的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7

《末代皇帝》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基本上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包括他一生中重要的人和重大事件。溥仪经历过清朝末年、民国年间、抗战时期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皇帝到沦为阶下囚,他的一生是传奇而又动荡的。而从他个人而言,我认为溥仪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命令人将溥仪从醇亲王府送入宫中养育,并下旨让溥仪当皇帝。从此,溥仪便离开了她的母亲,直到十几年后才得再次相见,跟随他进宫的只有她的养母王焦氏。

登基时的溥仪只有三岁,基本就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婴儿,面对缓缓升起黄布的和满朝的文武大臣,溥仪并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是以婴儿的目光觉得新奇,他快步走下台阶,被大臣身上携带的蝈蝈所吸引,在那一刻的紫禁城,这只蝈蝈才是溥仪最感兴趣的东西。对于一个孩童而言,相比于物质条件的好坏,父母的陪伴无疑是更重要的,由于缺少管教和陪伴,溥仪从小就形成了自我、偏执的性格。

除了母亲以外,养母王焦氏是溥仪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人。溥仪当时十分年幼,每晚睡觉时自然会感到害怕,这时王焦氏便会陪伴他,给他讲故事,让溥仪入睡。所以溥仪从小养成了需要人陪才能入睡的这个习惯,等他长大后,先帝遗妃们对溥仪的这个习惯十分不满,并下令将王焦氏送出宫,于是溥仪伤心地说道:“她不只是养母,更是我的蝴蝶。”

只有在王焦氏身上,溥仪才能得到一丝残缺的母爱。从王焦氏出宫那一刻起,唯一陪伴在溥仪身边的亲人也离开了,自此溥仪可能再也没有在宫中品尝过亲情的关怀,他从一个孤独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少年。除了亲情的缺失,溥仪的孤独还体现在他的感情生涯中,他娶过两任妻子,却都没有与他相伴到最后。

1922年,溥仪娶了她的第一任妻子——皇后婉容。当时的婉容和溥仪一样,都接受过教育,拥有着开放的思想并支持溥仪剪掉辫子,向文明开化的时代更进一步。那时的溥仪,找到了一个与自己的思想相符的女子,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抗战争时期,溥仪一心想要靠外来势力的帮助复辟,与婉容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婉容内心悲伤寂寞,染上了的恶习,最终一人孤独惨死。

而他的第二个妻子文绣与婉容不同,虽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她的内心却还是一个很封闭的旧社会女子。清朝被推翻后的溥仪,和以前一样享受着奢靡挥霍的生活。但文绣慢慢接受了新式的思想,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选择了和溥仪离婚。

从此以后溥仪一生没有再娶,也没有子嗣。所谓天伦之乐也不过是和爱人、孩子相聚一堂,这是最简单的快乐,溥仪的一生也从未体验过。

西洋教师庄士敦是溥仪一生中唯一的朋友,在世人眼中,他是被迫退位的屈辱皇帝,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他只要一与外国人的人结交,就又会立马变成令人痛恨的“hanjian”。而在外国人眼中,他只是一枚棋子,溥仪是甘愿作为傀儡吗?

在影片中令他下定决心反抗的原因是慈禧太后的坟墓遭到了破坏,虽然没有过亲人陪伴,溥仪还是有很强的家族意识的。清朝虽然结束了,爱新觉罗家族依然存在,溥仪不甘心令人摆布,却把内心的抱负施展错了地方,事实上他的身份也不允许他有任何抱负。溥仪想要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便是变成一个普通人平淡的过完一生,可惜当时心高气傲的他并不懂得这一点。

后来,溥仪沦为牺牲品,接受教育。他承认了一切罪名,鲜与人交谈,只与花花草草打交道。被释放后,溥仪被改造成了一个普通的人,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他需要买票进入紫禁城。

当溥仪迈着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过曾经嬉笑玩闹过得台阶和殿堂,走过那个曾经被他称作为“家”的地方,他会想些什么呢?是会想起和王焦氏一起坐在御花园时的温存,还是那些和结发妻子婉容的快乐时光,亦或是袁某人将车队开进紫禁城那一天的屈辱,我们无从得知。我只觉得,那个苍老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无比孤独。

第2个回答  2019-10-17

幸好,还有一部电影告诉我们,溥仪,还是一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过励精图治、天下太平的康乾盛世,学过封建黑暗、无奈被俘的光绪皇帝、甚至学过带领整个中华民族走向衰亡的慈禧“皇帝”,唯独到了中国真正最后的一个皇帝——溥仪这里,我们只知道一句话:他曾经作为伪满洲国的傀儡。

溥仪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人生轨迹最丰富的一个人了,他当过皇帝、当过俘虏、当过傀儡、出过国留过学、还接受过新时代的熏陶……

在很多只粗浅学过历史的人来说,溥仪向来都是跟慈禧、袁世凯等等人一起捆绑起来因造就和推动民族灾难而被严加批判的对象,但是这一部《末代皇帝》则以相对客观和冷静的视角来深刻探索当时整个清朝、整个封建时代、整个中华民族最后一位皇帝的心路历程。

溥仪是真的想要救国救民的,他试图参与改革新政、试图以他力所能及的最穷尽的方式去拯救前人犯下的错,以我们如今的观点看来,溥仪本身是有局限性,有些理想主义,甚至有些幼稚,可惜前人造孽太多,更何况整个时代、整个世界的局势都在召唤解放,不容逆转,溥仪的某些态度和思想,其实客观看来还是很冰凉的。

电影中的溥仪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天生的身份就最适合被人当做枪手来利用,他也成为一个最容易为众人鞭挞的枪把子,但是同时他又能控制事态发展几分呢?

溥仪的一生足够传奇,这部电影某种角度并不是一种平反,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时代的反思。溥仪作为当事人固然有他的局限性,引人无限同情,但同时也作为一个时代的牺牲品,投注再多的感情,似乎也只能叹一句无奈。

第3个回答  2019-10-17

《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像一叶浮萍,皇宫到底算不算他的家?他没有根,随着历史的洪波,冲散聚合,颠簸震荡。透过他一生曲折的经历,历史悄悄留下痕迹。

我说他像浮萍一般,不仅指他在身体上的被迫颠沛流离,无法掌控自己,也是指他自己精神上的没有根,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无法有准确的认知。

三岁时,溥仪被带离母亲身边,被推上龙座,他还无法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慢慢长大,他知道自己是皇帝,可以在宫中肆无忌惮,幼稚的以为自己永远会至高无上。后来,他连出入宫门都无法自己选择,朱红色的沉重大门,总是在他眼前慢慢阖上,少年的愤怒只能靠摔死他养的小鼠来发泄。再后来,成年的他不得不离开紫禁城,似忧似喜,那时的他会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嘛。原以为自己在日本的帮助下复辟有望,但伪满洲政权只是一座新“紫禁城”,大门再次紧闭,原来他还是没能逃脱。最后,日本战败,溥仪成为战犯,被囚禁审判。浮萍如他,从未能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大江大水,争相在历史河床上冲撞,激起蹭蹭重浪,浮萍怎么可能左右这一切。

岁月蹉跎,溥仪老了,被释放之后,他成了一名花匠。溥仪去了他曾经的皇宫,花了一毛钱买门票,他试图接近龙座,被带着红领巾的小男孩拦下。溥仪从龙椅下掏出一个蛐蛐盒,打开盒子,蛐蛐探出身子来,慢慢爬出。溥仪释放了蛐蛐,更释放了自己。他这一生一直在被告知,他应该做什么。小时候,他知道了自己应该做皇上,应该在龙辇上;长大一些,他明白自己应该好好待在皇宫里;后来,他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傀儡皇帝;然后他成了战犯,又被要求交代一切错误。他从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没有根的溥仪,就算他戴上了眼镜,世界还是迷蒙看不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