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灵开头的两句诗词。。。谢谢了

如题所述

  久不来,很多问题未及参与讨论,很遗憾。子规兄提出讨论的问题确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虽然在做旧体诗词联时很少遇到,但终归不能回避,总要解决的。我也谈谈看法。

  一句话,我赞同塔喜兄在楼主评论栏说的意见:“做助词时算仄声,其他视用途而定。”

  这里是就子规楼主限定的范围而言——“的”“地”“得”在新韵(《中华新韵》)中属平属仄问题。

  首先应该指出,类似这些问题的存在,反应了《中华新韵》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平水韵以古音为依据,古音没有轻声,平水韵的平、上、去、入四声,囊括了汉字的所有声调,所以每一个汉字放到平水韵中都有平仄上的归宿,非平即仄。《中华新韵》开宗明义称“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而普通话、《新华字典》对汉字声调的划分实际上是5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中华新韵》只以前面四个声调来划分平仄,却只字不提轻声,没有囊括所有的声调,这就造成了有些字在平仄上没有归宿,助词“的地得”就是这样,还有助词“了吧吗么呢”等等。这些词虽说在诗词联中很少用到,但并不等于不能用或者不用。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就有“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么”字),在《浪淘沙•北戴河》也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了”字)。这些字如果依《词林正韵》或平水韵,其平仄归属是没问题的,若依《中华新韵》,平仄归属就有疑问了。

  现在讨论轻声应该归平还是归仄的问题。平仄划分的原来依据是:平为平,非平为仄。原来平、上、去、入四声中,只有平声是平的,其他三声都不平,上声是由低往高升的,实际调值等于现在的阳平(/);去声是由高往下降的,实际调值与现在的去声相同(\);入声是短促的,但它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升的或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平仄”的“平”的特征是长平;“仄”的特征是“升、降、低、短”,这四个特征只要具备一个,就是仄声。古无轻声,如果有,按照这个原则也会被归到仄声去的。如今的轻声,首先就具备了“低、短”两个特征,此外还略有“降”的意味。

  有人会问,平常都说普通话四个声调,不计轻声,并且轻声不标调号,为什么把轻声当作声调?其实这是一种误会。轻声这个声调是客观存在,《汉语拼音方案》(见《新华字典》末尾的附录)并没有说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规定轻声不标调号是出于书写印刷经济考虑,节省一个调号。调号是为了区别声调而设,只要能起区别作用,无调号也是一种调号,再给轻声设计一个调号反而是多余的。《汉语拼音方案》就列出了五个声调的例字:妈mā(阴平)、麻má(阳平)、马mǎ(上声)、骂mà(去声)、吗ma(轻声)。

  轻声作仄声,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有一些字,在组成词以后,在词中读轻声,它算不算仄声?比如“息”本为阴平xī,但在“休息”中读轻声xi,算平声还是仄声?我认为,应按其本读算平声。理由是:

  轻声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固定的轻声,如上面说的助词“的地得了吧吗么呢”等,这些字在《新华字典》的固定注音就是轻声;另一种是临时的轻声,即组成多音节词并且放在后面时临时读轻声,如“休息”的“息”,“价钱”的“钱”,“富态”的“态”,“秀气”的“气”等等。前一种属于原调,后一种属于变调。平仄的划分应该根据字的原调,而不应按照字的变调。这是符合《中华新韵》“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 (严格地说,应该按照字头的注音为依据)”的原则的。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是常有的事,如“雨伞”就读为“鱼伞”,“好友”就读为“豪友”,“雨、好”在诗词联中都得按字头的注音(即原调上声)当作仄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21
两句诗:
【周】纲陵迟四海沸,
【灵】芝九折楚莲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