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经到十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从五经到十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 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
  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
  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1
在陕西猜拳行令中有个“五经魁首”之说,当朋友吆喝出此言时,我说这玩艺儿可够经典的了,应该是西汉时就有了。朋友们往往瞪着眼说:“管他什么时候,只要喝得高兴就行!”
在中国可称得上经的只有13部儒家经典。所谓的“经”也极好理解,那就是天地之间立起来的柱子,国人所谓的“顶梁柱”想必也是从“经”中演化而来。何人能把一家之言抬高到“顶天立地”的地步呢?
想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切也都变得相当清晰。

其实在西汉时,只有五种儒家典籍可以称为“经”,那就是、《书经》、、《礼经》、《春秋》,合称“五经”。汉武帝时,这五经都设有博士,得到朝廷正式承认。
《易经》又称《周易》,它既有占筮预测的内容,也饱含丰富的哲理。汉代列为五经之首。
《书经》又名《尚书》,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其中有一些殷周时期的历史文献。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选集。
《礼经》即,汉代称《仪礼》为《礼经》。这是一部讲礼仪的书,反映了周代贵族各项生活礼节,也保存了一些远古礼俗的外壳。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它扼要记载了当时鲁国和各有关国家的历史。

到了东汉,上述五经之外,又把和《论语》列入经书,5+2=7,此时就有了七经。
《孝经》是一部讲说孝道的书,只因汉代帝王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才能够得选。
《论语》在下就不说,因为大家都熟悉。

唐代则立《易经》、《诗经》、《书经》、《仪礼》、、《礼记》、《左传》、、《谷梁传》为九经,并以九经取士。与七经相比,九经少了《春秋》、《孝经》、《论语》,但增加了《周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周礼》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书中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
《礼记》本是有关礼的一些“记”,它只是对《仪礼》经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的一份参考资料,晚至东汉才独立成书。因为它全面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所以也被尊为“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三部解说《春秋》的书,即所谓的《春秋》“三传”。三传中,《左传》以叙事为主,《公羊传》和《谷梁传》则以解释《春秋经文》为主,发挥“微言大义”。

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置于太学。十二经是九经加《孝经》、《论语》、。此时《孝经》、《论语》再度入经。《尔雅》是一部解释经传语言的工具书,汉代曾把它列为官学,因此唐文宗就把它也升到“经”的地位。

十三经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十三经是唐代十二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部。《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及他和当时人或门人弟子互相问答的书。由于它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博得了宋代理学家的特别青睐,最终也进入了“经”的行列。

经的范围虽然从五经扩充到十三经,可是从内容上看,五经之后增设的经书多为五经的附庸,如《左传》、、《谷梁》不过是对《春秋》史实的详叙。《礼记》也只是解说《仪礼》的辅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