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说清朝很富,但为什么有些老百姓反而帮助八国联军呢?

如题所述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国富”不代表“民富”,“民富”不代表“爱国”,“爱国”不代表“忠君”。

清朝属于中国的古代,与现代社会差别很大,所以还是要尽量着眼于当时的现实情况。

财政收入是国家的,更是朝廷的,清廷有优先支配权。例如,当时的最高掌权者慈禧可以为了自己的60大寿修建颐和园,而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这是导致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宣统三年中央财政预算收入3亿两,其中田赋4800万两、盐茶课税4600万两、关税4200万两、厘捐4300万两、官业4700万两。其中,“厘捐”是指交通税费,“官业”相当于现今的国企事业单位。

中国地大物博,清朝时期的领土和人口都达到峰值,财政收入本来就多。“盛世兹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鼓励土地开荒、人口增加,进而能够促进财政收入提高,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比较理想的土地与税收制度,也是很多朝代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改革目标。

从明朝到清朝被动融入全球化后,世界各地主要粮食作物基本都可以在中国种植,吃饭和温饱问题更容易解决,所以人口规模也达到了历史之最,有“四万万五千万”的说法,也就是4.5亿,占到整个人类的近四分之一。

而且,当时的国内市场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包括民营经济与官营经济。由此导致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国家财政自然也会变多。

另外,随着各种对外平等或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当时中国经济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海关收入也越来越多。清廷委托英国人赫德管理海关。赫德比较清廉,而其他税务部门贪污腐败严重,海关收入后来甚至占到了清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但是清廷的这些财政收入很难惠及亿万普普通通的清朝子民,很多钱流进了各级官员士绅的口袋,被拿去买了英国人的鸦片,被朝廷挥霍建园子,还要应付当时内外各种战争,以及对外战争失败后的巨额赔款。所以,虽然财政收入很多,仍然不够用,用之于民的更是微不足道了。

对于清朝子民,要求他们却报效国家和朝廷,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在八国联军侵华前,是有“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结果被清廷利用后又出卖,肯定让很多人寒了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