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朝的文官是最轻松的?

如题所述

自古以来,择业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考虑是否喜爱的同时,还要估量发展空间,根据忙碌程度做出相应的考核。今天我们主要来和大家谈论一下宋朝的文官制度,宋朝文官的职位经常是读书人争相追捧的官位,为何如此抢手,还要一一道来。

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铺垫

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建立起了宋朝,宋朝起源于乱世中的暴力争斗,赵匡胤上位后,极力去压制军事将领手上的实权,不希望宋朝重蹈覆辙,重新踏上兵变改朝换代的旧局面。当时的社会环境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赵匡胤开始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方针,开始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增加国家治理中“文”的部分,来拘束住“武”的部分。

然后竭力解决当时藩镇割据严重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树立起自己的独尊地位,赵匡胤开始“勒石三戒”,依据三条戒律来严格维持权力的正常运转。我们后来根据史料的查阅,这三条戒律大概如下。第一条就是,不轻易诛杀前朝贵族成员,以维持社会稳定,也防止前朝残余势力的伺机复辟。

第二条是不能轻易处罚诛杀有想法见解的能臣,对于那些敢于提出建议的臣子,要予以宽容。另外关于这一条,还特别提到了士大夫阶层,提出要重视该阶层培养,不能遏制其成长,要让士大夫参与到国家的基本治理中来,认可其社会中主人翁的地位。

第三条就是,如果宋王朝子孙要是未能遵守前两条的,那么必定会受到重罚。

关于第二条,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士大夫阶级的社会地位,士大夫普遍都是文人墨客,赵匡胤深知士大夫对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希望借助这一阶层的活跃,达到帮助自己稳固社会的作用,士大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引路人和指明灯。

当时在读书人之间,普遍流行盛传的想法观念就是学而优则仕,学习就是为了当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由于朝廷当时比较重视文官的培养,能进入朝廷担任文官成为读书人科举进士的终极目标,他们以狂热的姿态去吮吸书本中的精华。

某种程度上来说,赵匡胤走上了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相符的道路,由于他自己的成长之路,就是借助武力得来的。所以他一直都在若有若无的向他的臣子暗示,想要尝试用他曾经的方法来推翻现在的他,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在上述的背景烘托之下,宋朝的官本位观念逐渐达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文官这一职位的社会地位较高。

另外由于朝廷的重视,文官在宋朝的发展空间较大,不过最吸引读书人蜂拥而上的,还是因为这份职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我们都知道文人的心气是很高的,他们读书更多想要实现的是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学而优则仕开始蔓延到他们的骨子里去。

二、社会择业中的正常欲求

从比较世俗的现实角度出发,那么多人想要从事文官,一定是有原因来具体说服他们的。当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考虑很多种的因素,在宋朝如果想要当一个武将的话,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拳脚经常会面临施展不开的窘境之中,人们对于武将的认同感也比较低。

相比于武将来说,文官由于受到朝廷的重视,在很多政策的实施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皇帝执掌政权的好帮手,社会上对于文官的认同度高。将文官定义为一方的地方官,造福百姓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

另外相比较武将天天打打杀杀来说,文官就没有那么累了,更多的时候,都只是坐在案前参与政策的协商与计划,或者是审理一些案件,并书写一些公文案牍。工作量也并不是太过于繁重,虽然当时皇帝重视文官的培养。但是也不会太过于偏爱于某一个文官,尽量分配好任务,以防止文官干政的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身为文官并不会忙碌到喘不过气来。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选拔文官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可以剔除门第上的高低落差,选拔的参考依据只看考生的真才实学。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没有良好出身,但是却有着异禀才学的普通平民子弟,也有机会进入庙宇楼阁踏上从政的道路。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的说,科举考试就是绝对公平的,但是抛开考官喜好等一众人为影响因素,在当时的社会中,科举选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前朝的世袭制度了。文官在这样的社会中,受到欢迎是正常的。

然后我们还要提到的就是俸禄问题,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农业水平也以相应的速度在稳步提升。文官在待遇上虽然比不上一般的富有商人,但是也算得上是妥妥的中产阶级,生活衣食谈不上华丽,但是想吃啥都能基本满足,朝廷每年还会发放相应数量的口粮,为官员分配大小规格不同的宅基地用以建造宅院。

当一些重大年份到来,或者是取得业绩上的进步时,皇帝也会适当进行一些奖赏。另外在处罚上,我们上文也有提到三条戒律,在第二条戒律的庇佑之下,文官可发挥的空间大大提高,不必担心因为直言快语就受到皇帝的贬黜。大家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来共同探讨事情的可行性。

当发现皇帝存在一些过失时,也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建议,这也有利于更好配合皇帝完成统治目标,早日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经历过长期的熏陶之后,从个人择业的基本需求来说,文官这一职位,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人们对于职业的正常欲求。从人性欲求角度出发,没有不喜欢的理由。

三、文官谋生的理想时代

可能会有朋友为武将感到惋惜,宋朝或许是武将的悲哀时代,不能否认有人生来就想从事武将。但是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文官确实在宋朝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理想时代。有利于其出谋划策的政策帮衬,再加上足够有分量的地位辅助,文官有足够的空间挥洒着自己的政治热情。

士大夫歌颂者平天下的治国理念,统治者也将其奉为圭臬,文官成为历史舞台下的主演者。当然我们必须正视的一点事实就是,也并非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成为文官,文官的选拔也相似于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稳当的通过。最后真正能够有机会参与要国家机密事务决策的人其实也只能算得上是少数。

剩下的一大批文人们,在长年累月的坚守中,要么秉承着坚守到底,势必同科举打长期游击战的准备。还有一部分换了思路,选择被迫谋生,暂且先放下自己的文官梦想。但是总体来说,当时的社会还是给予了读书人较大的自由空间,社会的整体文化学习氛围也是十分浓厚的。形象一点概括的话,文官选拔我们可以看成是现如今的公务员考试。

要经过层层的选拔,笔试和面试一样都不能落下,都通过才能正式走向文官岗位。走向岗位之后,还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位次较低的小官做起,升职加薪才能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前朝仅有世官制度,而宋朝有文官选拔制度,已经足够宽容和平等了。那个时代中,对于文化上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状态。

四、历史视角的择业观

通过本篇上述的介绍,我们有幸了解到宋朝的文官所处的环境。当然我们肯定不希望择业时更多的只是盲目跟风,武将也有武将的好,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喜好侧重,其余的事情,就交给时代来做主吧,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总体来看,宋朝的文官职位,成为大家争相争抢的饭碗,也是可以去理解的,抛开片面狭隘的门第之见,抛开待遇好坏,单是谈壮志抱负,就足够让人动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8
因为环境非常的宽松,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非常的繁荣昌盛,没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
第2个回答  2021-01-28
因为宋朝是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宋朝的文官不仅仅俸禄非常优厚。并且他们也不需要做什么事情?
第3个回答  2021-01-28
第一宋朝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比较高;第二宋朝有不杀文官的传统,因此宋朝文官基本上没有被杀的担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