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教育作用是什么,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为师之道又是什么

如题所述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礼记·学记第十八》精华 《礼记·学记第十八》精华

余和霖 编者按 《礼记》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凡四十九篇。《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内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后世所谓“四书”,其中《大学》、《中庸》、便出自《礼记》。《礼记·学记第十八》,据郑玄《礼记目录》介绍:“名曰《学记》者,以记人学教之义。”读《学记》,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办学兴教的意义,特别是其中阐述的一些教学原理,如怎么教,何谓善教,怎么学,何谓善学等等,至今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启发性。过细读读想想,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教学理念,原来古已有之。学习这些之乎者也,并非要复古,而是要表达对中华先贤智慧的崇敬,以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古人尚且如此论,反躬自问: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xiao,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 启发合乎法度的思考,招求贤能善良的人,这样做足够能取得小的声名,但不足以感动广大的民众。如能亲近贤人,体恤疏远的人,就能够感动广大的民众,但不足以教化广大的民众。君子想要教化大众,形成良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从教育着手啊。
【编者点评】 此为教育功能论。古代讲“化顽冥之民,以成王道之俗”,现在讲“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公序良俗”。然化民成俗与否,教育有为,但非万能。所以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编者点评】 “教学为先”即“教育为首”。于今耳熟能详。千百年来,落实的恐怕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信条罢。 师严然后道尊

【原文】 凡学之道,严(尊敬)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祭主),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译文】 凡是从师学习,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然后他所传授道才可能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君臣关系对等臣子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臣子在祭祀中担任祭主,那么祭主不对君臣行臣礼;二是臣子担任君主的老师,那么老师不对君主行臣礼。
【编者点评】 “师严道尊”即常说的“尊师重道”。既然将教育置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首位,故必然提倡师严道尊,目的在于使人君重道,使民敬学。尊师重道的传统,好则好矣,但在官本位的传统下,倒是教师见长官恭敬,师道不尊,斯文扫地的事太常见了。 教学相长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味美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味道的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好在何处。所以学习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以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才能勉励自己加强学习。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编者点评】 “教学相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首创命题。知不足能自反,为饱学之士;知困能自强,为善教之师。这应是“教师教育”先声,只可惜,不自反、不自强之师众矣。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琴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比喻),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朋友)而不反。
【译文】 大学的教学,要按时序进行。所教的必须是正规的科目,课后休息时也要有课外作业。不练习操琴指法,就演奏不好乐曲;不学习广博的比兴手法,就写不出好诗;不习学各种杂事之礼,就不能学好礼仪;不喜欢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出学业的兴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心里想着,每天学着,休息时学,闲游时学。如果能这样,就能学得好,与老师又亲近,乐于和同学相处,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也不会违反所信奉的道理。
【编者点评】 教学依时而进,循序而渐进。把学习当作生活方式,“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实在是一种境界。“乐学”之语,启发颇多,没有多种有兴趣的技艺活动,学生会乐学吗?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同“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通“拂”,违背)。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 现在作老师的,只会照着书本宣讲,又只会提许多问题为难学生,教学进度快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指导学生没有诚心,教育学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才能。教育学生违背了情理,学生求学也不顺利。因此,学生对学习厌恶,对老师憎恨,对学习感到困难而畏惧,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学生即使最后勉强完成了学业,学到的知识也一定很快会忘记。教育的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吧。
【编者点评】 “呻其占毕”之类注入式教学法,自古至今。批评之语,如临现场见今之教者。学生苦不堪言,厌学、疾师、去业,古今教育之大慨叹。 必也其听语

【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 只有记诵书本上的知识以待学生之问的学问,这种人不配当老师。当老师的人一定要听取学生的疑问并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时,老师应开导并讲解给学生听。如果讲解了学生还是不懂,那么暂时放一下待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编者点评】 此条本在后文,提前与“呻其占毕”相应。为什么“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是因为学生之问,并非书本上的死道理,所以,教师答疑解惑,必须要具备真才实学及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记问之学为师,乃古今通病。 教之所由兴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超过)节而施之谓孙(循序),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当的欲望萌发之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应;学生互相观摩而得到提高,叫做观摩。这四条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编者点评】 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把握时机及时教育,区别情况循序施教,合作学习体验切磋,这些现代教育理念,《礼记》概括为四字真言:预、时、孙、摩。 教之所由废

【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抵制)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通“僻”,邪恶)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在学生不良行为已经发生后再去禁止,就会遭到抵触,因而难以起到作用;错过了适宜的学习时机,再学习的话,那么学习再刻苦努力也是不易取得成就的;教学不循序渐进,杂乱无章,那么学生的头脑就会混乱,教学效果就不好;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讨,就会使学识浅薄、见识不广;与不好的朋友交往,就会受影响而违背师长的教诲;有轻慢邪僻的言行不学好,就会荒废学业。这六条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编者点评】 教之所由兴侧重于教师。反其教为:已发、时过、不孙、无友。又添“燕朋”、“燕僻”两点,是侧重于学生。“燕朋”、“燕僻”不正是现代教育挠头之事么?很值得研究。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同“导”,引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 君子既懂得了教育取得成功有方法,又明白了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这以后才可以做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学生,善于引导而不是强逼学生;严格要求而不是压制学生;善于启发而不是完全讲解。引导而不强逼,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而不是压制,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容易;启发而不全都讲解,那么学生就会思考。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轻松容易、学生勤于思考,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说是善于比喻引导教育学生了。
【编者点评】 此启发式教学原则,概括为善喻。教学达到“和、易、思”境界,谈何容易?师生关系紧张、学习困难、不动脑筋,恐怕不是一句“应式教育”而能搪塞的。 长善而救其失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 求学的人会犯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求学时,有的可能一味贪多,有的可能不愿多读书,有的学习不专心见异思迁,有的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这四种过失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心理状况的缘故。做老师的一定要先掌握学生的不同心理,然后才有针对性地纠正他们的过失。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
【编者点评】 长善救失,关键在“知其心”即理解学生的心理。注入式教学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其心,短善助失。应试教育哪有功夫长善救失呢?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善),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 擅长唱歌的人,能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起来;擅长教学的人,能使学生自然地随着他的引导来学习。这样的人,他言简而意明,道理讲得含蓄而精微,所用比喻虽少却使人易懂,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生跟随他而进行学习。
【编者点评】 此为教学语言的要求。优秀教师通过引导得体的主言艺术,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导的方向勤奋学习,坚定志趣。而现实的教育是语言无趣、无味,可谓反志矣。 知难易,知美恶,能博喻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译文】 君子明白求学有难有易,又懂得学生天赋德行有高有低,然后才能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做到这一点,然后才能够当老师。
【编者点评】 又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有得当的方法,不了解学生便无得当方法,方法不当便无教育的成效。了解学生是博喻的前提,是教育者必修的功课。 进学之道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通“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必费很大的气力,教学效果却很大,学生会把学习成效归功于老师的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费很大的气力,收效却很小,学生就会因此埋怨老师不得法。善于提问题的,就像劈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再砍较硬的节疤,经过一段时间,那些较硬的地方也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则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问题的人,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那钟声较小;重重敲击那钟声就大,等钟声响起之后,让钟声余音悠扬。不善于回答别人问题的人,与这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追问

我没问教育思想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