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旅行社的“生与死”其实是个伪命题

如题所述

国庆假期过后,万众出游的热情刚刚变暖,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刚过完国庆黄金周的青岛打了重重一棒,青岛疫情的出现,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各地的批发商、组团社又再次陷入了难熬时刻。
应该说,青岛的疫情出现的时刻,和国庆假期以及假期旅游高潮的叠加,加剧了人们受疫情影响的旅游心情。
截止10月16日18时,青岛完成了全民核酸检测,已采样1078万份,已出结果1016万份,未发现新增。
尽管,高效的青岛,以极快的反应速度,给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这波疫情影响的涉及面却很广,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管控防控措施,让人们防疫的情绪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
原本计划国庆假期过后错峰出行的一大波客人,采取了观望态度,许多旅行社为此作出的准备,如控房控车控票等都落了空,即使吐血大甩卖也难成团,许多团期都被取消。屋漏又逢连阴雨,让刚刚回暖的心又是哇凉哇凉。
旅行社未来之路在哪里?
旅行社未来是死是活呢?
最近网上、群里、线下旅行社从业者、各路砖家都发声,都在积极探索旅行社的明天之路。观点大致是两种,一种是唱衰旅行社,认为无路可走,一种是唱盛旅行社,认为旅行社集采和服务会让旅行社继续前行。
其实一锤定音旅行社生死的观点是一个伪命题。
按照《旅行社管理条例》解释,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而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
从上述的解释可以看出,旅行社是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 既然是服务,自然是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那自然是离不开的。
从我国旅行社数量和就业人数来看,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从社会稳定和发展来看,旅行社有生存的必要和空间。
从宏观而言,旅行社不会死,而就微观而言,一些旅行社的确面临关门倒闭之忧。
绝非危言耸听
我们一起来看两个最近发生的实例:
近日在京一家非旅行社企业,欲组织自己庞大的客户群体去某地旅游,于是向旅游目的地当地的一家业内认为业务量不错的旅行社发出要约。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提供当地食宿交通等。并声明不参加当地旅行社的“一日游”、“两日游”,拒绝委派“职业”导游。当地旅行社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非标旅游,无法接待。最后还是选择了一家康养基地作为此次活动。
京城某家旅行社接待了来自南方某省一个由当地旅行社组织的纯玩无购物无自费旅游行程团,参团人员是当地某乡镇企业为答谢当地村民组织的一次旅游活动。
出发当日由于航班延误,回到酒店已是凌晨,辛苦的导游也是头天晚上就开始了接待准备工作,一大早便带领团队开启了京城经典的行程。他们登长城逛故宫,游玩颐和园参观天坛和鸟巢,游玩了什刹海走进了前门大栅栏,登上了奥运塔,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登上香山虽然是宣传中介绍的是红叶之旅,但或者是天气原因吧,没见到红叶。去了王府井还看到了漫天星斗的世贸天街。由于入住酒店位于北京副中心,每天起早贪黑,从天蒙蒙亮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到酒店,客人对餐食不满,对酒店位置远离北京老城区不满,对紧张的节奏不满,导游使出了全身解数,除了不停的讲就是不停的唱,来安抚大家焦躁的心情。为了减少大家的劳累和疲乏,为大家介绍并推荐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套餐,为了顺利登顶香山,为节约游客时间,在香山附近某地铁站,带领大家体验小火车。由于一大早起床退房看天安门的升旗要晚上才机场返程,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又挤出了时间安排大家在某剧场看了演出。整个行程安排的井井有条。虽然没有见到传说的“朝阳群众”但也体验到了作为天子脚下酒店看门大爷的皇威。
在热情的导游感染下,游客表示,虽然都知道旅游是花钱遭罪,也体验到了京城的大气,每天精疲力尽的游览让我们从没来过首都的农民了解了北京,认识了北京。并纷纷在意见表上签署了满意。
依然柳暗花明
定向出击筑造自己护城墙
湖南一家旅行社,打造文化牌,以产品中的文化内涵筑起一道护城墙,为自己的产品作出防伪防仿,精准瞄准客户需求,以亲子游为抓手,以企业团建为目标,深耕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在同类产品中创立自己的品牌,使乐呱呱成为了旅游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小而美的循环游
在云南有那么一个新模式引起业内关注,一位曾经运营高端定制旅游产品企业,饱含对云南的热爱,看到当前云南旅游的短板,顺势推出了自己的旅游新理念,在不同省份,与当地组团社联手,打破传统旅行社操作中的组地模式,用共同的利益共同目标做链接,打造“云南粉丝团”为喜欢云南的游客创造循环游理念,用更多轻松自由的聚合模式,不做大而全,专注小而美。
走进新时代,拥抱春天
旅游市场的寒冬悄然走近,但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在京城中关村,一个教育机构扎堆的一栋写字楼里,这里春意盎然,激情澎湃。 北京新时代教育科技研究院就悄悄隐匿在这其中。
这里为旅游业注入了活力,以亲子猫亲子教育 、研学猫研学旅行为切入点,在寒冬里为暂时萧条、无业可创的旅游人开辟了新天地。大家都知道研学旅行是未来的一片天地,但是作为旅游业从业者先天缺失的教育基因,在研学旅行市场里失去了主动权,而新时代教育科技研究院正是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为旅游人创造机会。从基础到实践,从旅游到研学,全方位服务于旅游业的从业者,从线上课堂到线下讲座,从实操手册到点点对标。让旅行社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教育短板在这里补齐。一个《导游转型研学导师》的职业能力培训正在这里如火如荼的展开。
跨越思维,跨界联合
某地的一家旅行社,看到了旅游市场的变化,果断出击,把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社群,丢弃过去坐店等客上门的模式,而是主动与异业合作,通过赋能、助力的形式,拓宽获客渠道来源,以一当十,既解决了扩张门店成本高,支付高的难题,又解决了品牌覆盖面,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很大影响。
从案例得到的启示
传统固有的思维,无异于作茧自缚,旅行社的优势被淡化,传统的批零体系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使地接和组团之间存在隔阂和冲突。创建新型批零体系,势在必行。出游是有着多样化的形式,虽然这个过去的国庆假期,自驾游、自由行成为更多出行选择的形式,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真正的出游还是集中在郊区周边游、短线游。这类旅行形态更适合自驾类行程,而作为长线产品更多集中在了小包团、定制游上。
作为长线旅游,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诚然现在互联网为人们解决了很多信息问题,美团、大众点评也渗透其中,让人们的出行变得简单,但是,作为旅行社而言,提供的仅仅是服务,而并不是资源,这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一想到旅游,就是机票、酒店、景区、交通可是这并不是旅行社自有的资源,换句话说,旅行社在与不在,他都在那里。而旅行社之所以存在正是在于在各种资源之间的合力搭配,用软服务来链接各种资源,为游客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通过科学调配,降低出行成本。
当前,在旅游者中会出现的出门旅游花钱遭罪的观点并不少见,关键在于钱没有花到地方,而是为便宜而选择便宜,最后结果是钱没少花,罪没少受,旅游花钱,一部分是在购买资源,包括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可以看到的有形部分,还应该有一部分是花在购买服务上,只有这样的旅游才是完整的旅游。那些企图去除服务费用支出,只考虑硬性支出的旅游一定享受不到旅游的乐趣和体验。
因此,旅行社不可能死掉,但也并不是都能活下去,只有那些适应市场发展的旅游企业才能活下去,才能活的更好。决定旅行社未来生死的不是旅游专家的论断,也不是旅行社自身的口号和热情,而是由游客的脚来决定的。得游客者得天下,而要想得到游客认可,比拼的恐怕就是服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