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汉武帝没有“文景之治”做基础!后来又有“昭宣中兴”帮他善后!那他还是不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大家有什么就说什么!

个人觉得不能算是汉朝经历了文景两帝的积累,国家实力已经远超匈奴。此时我军不仅养马众多,而且普遍装备了铁制武器,而匈奴大多是铜、石武器。《汉书》记载:一个汉兵可以抵得过5个匈奴兵。当然这是夸张,但一对一肯定是占优势的。而且总人口和军队数也比匈奴多得多。既然如此,为什么战争的结果只是“惨胜”呢?我国虽然胜,但损失惨重,大伤元气。匈奴虽然败,却并没有投降,此后仍然长期威胁我国的安全。

这是因为汉武帝的无能。

首先,他的战略错误。他的战略是,深入大沙漠,彻底击败匈奴。但这根本做不到。环境,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一个要素。农耕民族即使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骑兵能够与游牧民族正面作战,但在大沙漠里的生存能力却远比游牧民族低,就要求国家提供后勤保障。在古代,后勤供应非常困难。史书记载,供应边塞一个军人的粮食,路途中就要损耗10个人的粮食。唐太宗的军队是何其强盛,可在征高丽时却失败,主要原因是就,盟友新罗答应提供的粮草没有到位。何况是深入大沙漠。我军的伤亡主要不是战斗造成,而是缺粮、缺水、生病、迷路造成。即使成功消灭匈奴,我们农耕民族也不可能牢固占据大沙漠,我军一退,大沙漠必然被其他游牧民族占据,重新称为我们的大患。
正确的战略是:不深入沙漠,只占据沙漠以南的草原(大概就是今天的内蒙中部、甘肃东中部、宁夏、辽宁),自然环境比较好,而且离内地近,后勤保障也容易。然后建立几个城堡,移民,半耕半牧,牢牢地占据草原,成为内地的屏障。

其次,他的战术错误。他的战术是:大兵团追击匈奴。典型的例子就是漠北战役:卫青居然率领几十万军队一起作战。匈奴的最大特点就是机动性强,聚散无常。用大兵团追击匈奴,相当于举起铁锤打苍蝇,当然低效了。
正确的战术是:分成数十个几千人的骑兵团,十分灵活,同时进入整个草原,撒网式搜索匈奴,让匈奴无法机动。搜到小股就消灭,搜到大股就死死缠住,召集友军来包抄。这样以很少的损耗就可以清除漠南草原的匈奴。

第三,是汉武帝选将唯亲。经验丰富的李广不重用。卫青、霍去病都是靠裙带关系上去的。表面上,两人都是战功显赫,但实际他们的战功都是靠巨大的实力优势、消耗了十年才取得的,并没有体现他们的将才。比如:霍去病的最大战绩是河西战役。河西战役的胜利是怎么得来的呢?当时,汉军先派两军在东、中两个方向出击,吸引了匈奴的主力,然后霍去病才偷袭河西。而且,汉武帝特别偏爱霍去病,交给他的是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可以说,只要不是特别笨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都能取胜。与他们对比的是一个世纪前的李牧。赵国已经被秦国打得半身瘫痪,李牧却靠着自己的军事天才,一仗就消灭十万匈奴兵。其后数十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 汉武帝北击匈奴,前后数十年,杀匈奴十五万人,自己损失更为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战马匮乏,不能复战。要是没人帮他善后国家早就衰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9
尤其他晚年“悬崖勒马”“轮台罪记诏”西汉得以转危为安。知错就该,体现他是明君
第2个回答  2013-10-29
算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